学院首页专业建设 - 正文

专业建设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建设规划(2011-2015)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1-09-20

一、专业发展概况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在我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师资力量及相关软、硬件条件的基础上,于2005年开设的一新专业,现拥有专业教师9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5人,助教3人,专职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1人,拥有博士学位和正在接受博士教育的本专业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66,其他专职教师全部获得硕士学位。

1 专业核心课程教师一览表

性别

出生

年月

最高

学位

授学位

单位名称

获最高学位的专业名称

是否

兼职

主讲课程

课程性质

段玉彬

1978.7

讲师

硕士

吉林大学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概论

专业基础课

秦红斌

1973.07

讲师

硕士

兰州大学

政治经济学

货币银行学

专业基础课

余吉祥

1981.04

讲师

硕士

武汉大学

政治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专业技术课

颜海明

1981.05

讲师

硕士

暨南大学

国际贸易学

国际结算

专业技术课

周光霞

1978.09

讲师

硕士

同济大学

金融学

国际金融

专业技术课

李强

198110

讲师

硕士

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经济管理

国际贸易环境

专业技术课

陶秀玲

1981.05

助教

硕士

重庆大学

产业经济学

商务英语、外贸函电与谈判

专业核心课

侯博

1986.01

助教

硕士

江南大学

国际贸易

国际结算

专业核心课

闫富雄

1987.03

助教

硕士

兰州商学院

国际贸易

服务贸易

专业技术课

20059月招生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有学生:200984人、2010118人(含中美合作班13人)、2011级共96人(含中美合作班30人),培养进度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要求,教学运转良好,学生普遍反映较好。现有财经综合实验室1个,学院可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使用的电脑和软件资源能满足本专业教学要求。并拥有“安徽德力玻璃器皿有限公司”、“安徽丰原集团”等14家企业实习基地,满足开设实验实习课程的需要,并能够保证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经过多年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并形成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高素质、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能力、多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建设思路

1.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等文件为依据,以安徽科技学院“十一五”规划为蓝本,主动适应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积极适应安徽省积极融入东部地区的东向发展战略的新要求,面向安徽省乃至长三角区域经济国际化加速发展对国际经贸人才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和变化的社会现实需要,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效为专业建设基本准则,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走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

2.专业建设思路

本专业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的专业特色。为此要坚持以下专业建设思路:

1)加深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外向型、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夯实基础,更好地实施核心课程双语化,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3)围绕“经济、贸易、商务”的知识结构,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4)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市场要求,重点从课程、师资队伍、等基本环节加强专业建设。

5)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优化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

三、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着眼于21世纪的需要,从自身已有的基础和可获得的资源出发,着力狠抓教学梯队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几个基本环节,力争使本学科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贸易物流、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研究方向等应用领域形成较鲜明的优势和特色,为解决安徽省经贸人才紧缺问题发挥作用,力争以最有效的方式,不断培养出动手能力强,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市场型、国际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力争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之内,实现“专业建设科学化,实践教学高度化,核心课程双语化”,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在安徽省有一定影响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专业。

四、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科专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和根本保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需要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熟悉国内外经济与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水平互补复合型教学团队,因此要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包括教学主导型、科研主导型和实务操作主导型在内的各类教学名师和科研工作者,努力使部分教师成为同时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社会专业从业资格(特别是国际单证员和电子商务师资格)“双师型”教师,并积极加强中外双语教学的“双语型”师资的培养力度,使专任教师中博士和在读博士的比例达到70%,让每个教师均具有自己主讲和负责建设的专业课程与专业研究方向。

2.生源保障

合理控制招生规模,在师资和硬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盲目扩招。由于对国际经贸人才的特殊要求,要力争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和途径,不断提高本专业新生入学时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逐步扩大省外招生规模,一是要在更多的省市进行招生,二是要扩大省外招生的人数。

3.教学设施与图书资料

在共享和高效使用学院多媒体教室、公共实验室、学院公共图书馆以及网络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方正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库和Springer LinkEBSCO等外文数据库。在现有的财经综合实验室的基础上,加速对经济分析实验室和商务谈判实验室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国际结算等国贸实验软件的建设。

4.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

2006年以来已将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纳入重点建设范围,在学院的组织下,逐步建立和完善课程首席教师制度,培育专业核心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的校级精品课程,并按省级重点和精品课程的标准加强建设;以《国际贸易概论概论》为突破口,建设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结算》等校级重点课程,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和《货币银行学》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实的建设,并努力实现《国际金融》课程的双语化教学。在教务处的统一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加快建立健全各类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估体系、效果考核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提高课程教学过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实现教书与育人的高度统一。

5.教学组织与教学风气

随着教师队伍的稳步壮大,下大力气用34年时间加快完善“学院教务处——教学系——专业教研室——课程组——教学班”有效分工协作的五级教学组织运作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学院图书馆对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快速保障程度,加速培育并逐步形成“崇教厚德、为人师表”,“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团结协作、互助共进”,“思维活跃、逻辑严谨”,“视野开阔、作风民主”的教学文化与环境气息。

6.管理制度与团队文化

科学合理、激励有效和约束到位的专业建设规范,与健康和谐、务实创新和兼容并包的组织文化,都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在要素。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有效领导下,力争尽快建立健全国际经贸重点发展学科专业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机制,建立并完善正式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形成具有国贸专业自身国际化和时代感特点的,有利培育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学术精神的,有良好亲和力、包容性与持久推动力的团队文化。

7.学术交流

逐步增加学术交流的频率和水平,在加强内部学术交流的同时,积极开展省内外学术交流,重视参加各种相关问题全省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学术交流与合作。

五、专业建设的阶段性任务

尽管本专业建设中面临的起步较晚、原有师资基础较薄弱、同学科门类专业较少以及地方院校政府投资不足等不利因素,但是在学校领导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智慧引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挖掘有利因素,充分利用本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和工商管理等本科专业的专业教师力量,使最近四年本专业的自身建设进步迅速,使得既有条件充分发挥。因此,在内引外联、整合资源、联合攻关的发展策略指导下,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有望实现较快的阶梯式发展。当前阶段的具体任务是:

20112013年:夯实基础阶段。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逐步成熟阶段,通过借助教育部本科办学水平评估指标和方法,检查和发现本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系统的整改和提高。调整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与方法,实践“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标和宗旨,确立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符合社会发展和个性特点的核心能力优势培养的切入点和突破点。通过对全系现有科研基础、科研力量与学科专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分析,整合优化教师科研主攻方向,启动能够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进行重点扶持。

20132015年:提高优化阶段。经过优化师资结构,形成相对成熟和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通过重点培养和有选择的引进,扩大“双师型”和“双语型”专任教师的比例和范围,提升专业教师的受教育水平和个人教育教学水平。到2016年使拥有博士学位和正在接受博士教育的本专业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并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背景与职业背景结构。加强实验室、资料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和水平。通过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个性化和特色化人才培养,挖掘、发现并重点培养一批优秀的本科层次国际经贸人才,提高本专业的社会声誉和生源质量。提高学术研究质量,尝试建立良好的学术声誉,培养并形成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通过培育1门省级精品课程,12校级精品专业课程,45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打造一批专业教学名师;通过申报和开设新的相关专业,形成有明确学科中心和优势互补的专业群,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接近或达到省级名牌专业建设水平。

六、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为实现本规划中的上述专业建设目标,建设好上述专业发展内容,完成好上述各阶段主要任务,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师资队伍建设

计划通过实施迎进来、派出去的人才培养战略来改善教师队伍。在积极引进优秀学科建设带头人的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在国内外深造。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经常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突出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方面的理论与实务研究,通过理论研究推动学科建设。首先,根据学科建设要求,制定并实施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具体科研规划,有重点地组织学术研究,力争在四年内推出至少1项在经贸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其次,加强学术交流,为学科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主动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加入各种学术团体;同时,在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资源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建设。

2、课程建设

制定课程建设规划,要紧密结合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动态修订教学计划,使之与时俱进。

第一,适当增加实践课的学时比例。

第二,加强对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影响问题的研究,开发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变化的研讨课,动员全体老师参与研讨课的建设并形成研讨课的师资队伍。

第三,开发双语教学课程。

教学计划制定和主干课程的设置,按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门人才知识结构来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系列主干专业课程。

3、 实践教学环节

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分为三个层次:论文撰写、校内实验、校外实习。

要有效安排校内实验,为学生走出校门进行校外实习做好充分准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实验、应用软件实验、金融实验、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等。其中国际贸易实务实验作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验环节,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操作,实践性与综合性都很强。国际贸易实务实验以国际贸易实务运作程序为主线、以国际贸易实务中某些环节的操作规程、技巧为基础,用详实的示例、说明及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的业务环境中,熟悉并掌握国际贸易的程序、一些环节及做法,为学生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打下良好的实际操作基础。

合理安排校外实习,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进行演练。实验室模拟实习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模拟的结果毕竟与现实的复杂工作环境有一定差距,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尽管深入企业实习存在着诸多困难,但它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的校外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综合实习。通过认识实习让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认识实习应安排学生到证券公司、银行、外贸公司以及工商企业了解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使学生对所学的书本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建立全过程督导式综合实习捆绑毕业环节的校外实习体系。通过该项实习,加深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银行理财业务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国际经济与贸易各项业务的实施、核算与管理方法,为顺利就业并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尽快进入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将毕业论文的动员布置工作安排在第七学期初,以便让学生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环节。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日常功课的学习中,通过大量查阅资料,经过充分思考后确定论文选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校外实习,以便于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并分析问题,为毕业论文撰写积累素材。综合实习同时捆绑毕业实习的做法,由教师为学生安排并指导学生到银行、企业、外贸公司或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进行校外实习,为学生就业提供了预热的机会。

4、经费投入与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要和充足的经费投入是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开源与节流并举,从政府财政投入、收缴学费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积极筹措专业建设资金,提高生均经费的投入水平,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去向,重点投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资源库、商务谈判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升电子商务实验室,保障日常教学经费,不断改善专业硬件和软件两类资源环境,适时监控资金使用效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重点学科专业发展提供比较充足财力保障,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有个好环境。

5、学科制度建设

首先,重点加强学科专业带头人制度、学生年级专业导师制度和课程负责人制度。对学科带头人和主讲教师提供相应的岗位津贴和学术休假激励,分别负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与学科发展,组织完善和优化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学业发展、课程选修和职业设计指导;负责对主讲课程进行教学大纲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教学安排和质量效果控制,定期对责任人进行评估和考核。其次,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由具有高级职称并富有本科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刚参加工作缺少本科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初级职称的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指导,并给予相应的津贴补助和职责检查与成果奖励。第三,完善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与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第四,建立健全教师和学生自主创新制度,促进第二课堂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