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开拓进取的五年(一)】坚持内涵发展 着力取得本科教育教学新成就

2019年11月13日 17:50 宋常春 何晓冬 点击:[]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教育教学兢兢业业的五年,是教育教学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教育教学硕果累累的五年,更是教育教学既往开来的五年。五年来,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聚焦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全校师生员工秉持“实践、创新、敬业、垂范”校训,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昂扬斗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学校教育教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获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试点全国本科高校审核评估,跻身安徽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取得国家级新工科建设项目,捧回安徽省振兴本科教育榜样处室,收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

五年来,学校教育教学以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为指引,牢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强化综合改革,努力做好顶层设计,全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特色道路。

(一)做好顶层设计,明晰建设方向。统筹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制定并实施《安徽科技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投入资金4.2亿元,圆满完成项目建设任务,顺利通过项目中期检查,获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奖补资金项目,跻身省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统筹推进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根据学校综合改革方案,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任务18项,学校实施挂图作战,建立销号制度,确保综合改革不偏不空不走样,圆满完成各项年度任务。统筹推进振兴本科教育,组织召开2016、2018年度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系统梳理教育教学成就,认真分析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全面提出今后教育教学重点工作;制定《安徽科技学院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提出7个方面28条建设内容,细化任务分工和职责,厘定完成时限,确立完成标志。修订《学籍管理办法》,综合运用学业告诫、跟班试读、留级、退学等管理手段,发挥警示震慑作用,严管、严抓教学秩序,取消“清考”制度,设置结业管理环节,让即将毕业的学生有危机感、让刚刚入学的学生有压力感。

(二)调整专业结构,打造专业集群。优化专业结构,先后获批机器人工程等18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停招、减招17个专业,撤销1个专业,实际招生专业调整到50个,应用型专业比例超过95%,形成了以新兴工科和优势农科为重点,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制定《安徽科技学院专业集群建设方案》,每年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成深度对接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大战略的大数据等7个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和实力的专业集群,培育5个一流专业集群,建成大北农、智慧工厂等产业(未来技术)学院。强化重点专业建设,2015年以来,学校获批国家级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合格评估。物流管理等11个专业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4个专业获批省级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项目,环境工程等3个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省级品牌专业;2019年,学校10个专业推荐教育部参评国家级一流专业。2015年建成5个专业标准;2016年在全省全面推广我校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经验,牵头各联盟高校联合研制34个专业标准。

(三)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培养基础。优化课程体系,全面对接产业链发展,梳理产业发展上、中、下游行业需求,构建“应用能力+人文素质”基础共享课程,“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素养”专业核心课程,“跨岗就业能力+创新创业”的拓展课程,推进“专业+通识、校内+企业、专业+创业”的课程改革;强调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双螺旋递进”培养;完善慕课学分认定制度,学生通过慕课学习获得的学分不少于10个。改革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深化落实“三起来一出去”教育教学改革;改造升级多媒体教室150余口,建设智慧教室8个,实施小班授课,引入优质网络教学课程3000余门,构建多样化教学形式。制定课程标准,将技术标准引入到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将执业资格标准引入到人才规格和人才标准,2015年建成35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2016年组织召开了安徽省应用型联盟高校专业和课程标准研讨会,全面推广我校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经验,牵头各联盟高校联合研制109门课程标准。建设精品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9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4门,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15项。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推进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式。

(四)改革培养方案,提高目标达成。2015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制订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以培养“基础知识厚、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创业能力强、敬业精神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分类指导、体现特色,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完成了54个本科专业“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2016年,学校持续深化“三位一体”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教育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开设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出台社会实践和创业学分认定办法,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着力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2018年,学校积极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指导意见,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分类指导,制定依次递进、有机衔接、通专并行的“分段培养、协同育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五)拓展育人渠道,推进协同育人。校企协同,与雨润集团深度合作,联合育人,获批了“安徽科技学院—马鞍山雨润食品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实施“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与中兴通讯有限公司共建嵌入式实验室;与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深度合作,互相支撑;与大北农集团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基地,建立“大北农班”,实施订单培养。5年来,共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260余个,有力地支撑了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学校大力实施“三共三进”工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立专业与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教材,实现企业高管和高工进课堂直接授课,学校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学生进企业专业实践;将企业研发项目成果、企业员工培训内容有机地嵌入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率百分之百;将企业技术革新,生产工艺流程等写进教材,确保教学内容时效性。与企业共同编写的《机械工程专业实训教材》等教材获批省级规划教材,联合企业编写校本教材50余本,实践指导手册80余本。

(六)深化教学研究,实施以赛促学。2015年以来,获国家级新工科研究项目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其中特等奖1项;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名师(大师)工作室8个,省级教坛新秀12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6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教学研究项目58项。获批国家级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89项,省级749项。学校积极推动以赛促学,承办和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技能竞赛200余次,获国家级奖励200余项,省部级奖励500余项,2019年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领跑全省省属院校。

(七)强化教学交流,扩大对外影响。2015年以来,先后承办全国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学研讨会、安徽省应用型联盟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安徽省应用型联盟高校专业和课程标准研讨会、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安徽)活动等。先后在国家、省各类研讨会主题演讲交流20余次,接待省内外兄弟院校调研交流40余家。连续两次在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满意率调查中取得优异成绩。2019年,教务处获评安徽省振兴本科教育榜样处室。

过去五年的教育教学成就证明,党委的领导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制胜法宝;过去五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党委的领导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灯塔指引。未来五年,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硕士学位创建的决胜阶段,更是更名大学的重要节点,学校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使命担当,坚定不移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全局,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梳理攻坚任务,绘好改革蓝图,唱响立德树人主旋律,打好振兴本科组合拳,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全国知名、省内一流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上一条:【喜迎党代会•开拓进取的五年(三)】坚持提升创新能力开创我校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