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科技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之年,也是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喜报频传的收获之年。2016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通过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科研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注重科研内涵建设  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2016年,学校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目标管理与考核,重点加强科研制度建设。科研处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做好科研管理文件的“废、改、立”工作。经过广泛调研,结合学校实际,出台了《安徽科技学院科研工作“十三五”发展规划》、《安徽科技学院学科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了《安徽科技学院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安徽科技学院服务地方发展研究院管理办法》;目前正在修订《安徽科技学院纵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安徽科技学院科研奖励办法》、《安徽科技学院专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规范管理,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健康、跨越式发展。
发挥学科特色优势  科研项目和经费获较大突破
2016年,科研处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沟通与联系,精心组织各种渠道科研项目的申报,全年共获批科研项目217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5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专项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项;省重大专项2项;省科技攻关项目6项;省自然基金项目4项;省社科规划项目13项;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项目4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21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8项;获年度资助经费1218万元。省级以上项目实现从少到多,稳步增长。尤其2016年获批6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项目经费总额和项目数不仅创我校历史新高,而且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标志着我校相关学科已得到较大发展,科研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深度挖潜  科研成果和奖励喜获丰收
2016年,我校以学术论文、奖励、专利、标准等多种形式表现的科研成果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升,实现了成果形式多样化。2016年,我校汪建飞教授主持的“解磷生物有机肥研制和示范推广”成果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蚌埠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全年共申报专利260余件,授权123件,其中发明专利57件,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全校教师共发表二类以上科研论文207篇,其中四大检索收录论文85篇。
主动融入区域和行业建设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2016年,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贯彻落实安徽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有关精神,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重大科技需求为目标,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构建与企业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合作。为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学校与亳州市、庐江县科技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先后蚌埠、五河、固镇、凤阳等县市20多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2016年度到账横向经费310万元。转化专利2项。我校与企业联合申报获批安徽省重大专项2项,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6项。依托我校农业优势学科,协同创新,全面推进我校产学研合作。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学校成立了安徽科技学院服务地方发展研究院,遴选立项18个内设研究所,目前已完成建设任务书填报工作,各项研究工作稳步开展。
加强培育   智库建设成绩斐然
为加强成果供需对接,形成多点支撑格局,努力打造党委、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科研处大力培育智库建设并积极申报省教育厅、蚌埠市、滁州市等省市重点建设智库,“安徽科技学院蚌埠市现代农业及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获蚌埠市级重点智库立项建设。智库建设使我校新的学科特色迅速形成,智库建设对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和我校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特约通讯员:常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