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草育种“115”产业创新省级创新团队

日期:2015-03-31 作者:<a href='http://www.ahstu.edu.cn/ShowAuthor.asp?ChannelID=1016&AuthorName=农学院' title='农学院'>农学院</a> 点击:670次

一、团队科研背景
所在单位研发主要产品包括饲草品种皖草2号、皖草3号、糯玉米凤糯2214、2146、476等品种。皖草2号和皖草3号分别被作为全国草型高粱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和全国牧草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本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我国开展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的选育和利用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选育出一系列杂交组合应用于农业生产,其中“皖草2号”于1998年12月通过了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这是我国第一个利用高粱和苏丹草杂种优势选育的饲草品种。目前,本单位共培育高粱-苏丹草杂交种2个,制定了3项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地方标准。经安徽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高粱与苏丹草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
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饲草新品种‘皖草3号’的示范与推广”(No: 2008GB2C300125)、安徽省“十一五”首批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饲草新品种选育及其在安徽草山草坡改良中的利用”(06013104B)、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暖温带地区优质高抗牧草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No: 2008BADB3B3B10)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研究子项目等。

二、研发优势
我省水热资源丰富,大量的农闲用地,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我省自己培育的饲草品种还较少。本项目以国家农业部成果转化资金为契机,集合了安徽科技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和植物营养多学科人员,建立饲草育种创新团队。本团队以饲草(高粱-苏丹草杂交种、黑麦草和苜蓿)为主要育种对象,加强在饲草育种和饲草推广方面的研究,为我省乃至我国饲草育种和推广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创新平台。
饲草育种团队将采取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的方针,建立国内一流的创新平台和研发队伍;重点实施饲草育种工程化研究开发和设计,实行开放服务;通过三年建设及现有饲草种子产业工程化项目的开发,最终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区域特色、多学科专业相互融合的饲草育种与生产高科技研发基地。因此,团队的建立与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十一五”首批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关系紧密,团队的建立不仅有利于项目的实施和完成,也将创立首个国内饲草育种共享研究平台。

三、创新力
1.在本领域科研开发的基础
多年来本单位围绕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和种质资源的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在饲料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方面,取得了大批的科研成果和突出的社会经济效益。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经验积累,已选育出一系列杂交组合应用于农业生产,在饲草和粮饲兼用型玉米育种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安徽省科技厅、教育厅及地方企业资助。本院共培育高粱-苏丹草杂交种2个,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6个。同时,制定了3项地方标准,即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品种鉴定标准、高粱-苏丹草杂交种栽培技术规程和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2.技术水平
近5年来,本单位共承担研究项目19项,资助总额为1102.9万元。其中在研项目有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饲草新品种‘皖草3号’的示范与推广”(No: 2008GB2C300125)和“糯玉米杂交种凤糯2146和凤糯476的示范”(No: 2006GB2C300119)以及安徽省“十一五”首批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饲草新品种选育及其在安徽草山草坡改良中的利用”(No: 06013104B)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暖温带地区优质高抗牧草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No: 2008BADB3B3B10)等。
已完成的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粱与苏丹草遗传背景差异及其杂交种抗蚜虫性状的改良”No:01041102)2004年结题,评定为A;安徽省“十五”科技项目“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与产业化研究”(No:04023069)2007年结题,评定为优秀;安徽省教育厅课题“高粱-苏丹草杂交草新品种的培育” (No:2001kj061)2004年结题,评定为优秀;安徽省教育厅课题“饲草新品种的选育及其在安徽制种技术的研究” (No:2003kj069)2005年结题,评定为优秀。2008年4月,“高粱与苏丹草杂交新品种皖草3号的选育与推广”成果被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2008年8月,“高粱与苏丹草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选育出“皖草2号”和“皖草3号”两个国审饲草品种;制定了有关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的地方标准3项,其中2项已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外发布实施。

3.在本领域科研发展的技术优势
本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我国开展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的选育和利用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选育出一系列杂交组合应用于农业生产,其中“皖草2号”于1998年12月通过了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这是我国第一个利用高粱和苏丹草杂种优势选育的饲草品种,自2002年以来,一直作为全国草型高粱品种区域试验唯一对照品种;2005年11月,“皖草3号”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并被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为国家区域试验对照品种。
目前拟组建的饲草育种团队拥有高粱、苏丹草、黑麦草、紫花苜蓿等饲草种质资源1000余份,玉米种质资源近2万份;超对照组合50余个。并在材料的整合,育种方法的构思创新有独特之处。同时还拥有一批抗倒伏、抗蚜虫和灰色中脉的特殊基因种质。
本单位位于淮河和长江流域,是西北和东南气流的交汇处,饲草夏季生长期常常处于高温干旱或高温高湿或狂风暴雨的气候中,多以高温干旱天气为主,恶劣的生态环境给饲草育种的材料带来了强烈的选择性,对育种材料抗旱性,耐涝性,抗虫性、耐高温等抗性材料的筛选均有效果。皖草2号和皖草3号选育的结果证明强烈的生态选择性有助于其在全国各地推广种植。
1998年皖草2号开始在安徽、江西、北京、江苏、浙江、湖南、四川、山西等10余省市广泛种植。到2007年底,累计推广面积83.68万亩,累计新增产量185339.1万kg,累计新增纯收益20814万元,总经济效益达8亿元。皖草3号累计推广面积31.25万亩,新增纯收益7800多万元,总经济效益达3.1亿元。目前,皖草3号已与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协议开发事宜。
在所选育6个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中,已有3个成功转化;一是皖单5号,与原安徽种子公司合作开发;二是皖玉8号,以7万元转让给山西屯留种业;三是凤糯2146以3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本单位拥有设施较先进的种植科技园和设备齐全的生物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植物遗传工程、作物学、种子工程等实验室。其中,种植科技园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四连栋大棚、日光温室、组培引育中心以及配套的农机具,有排灌系统先进、平坦肥沃的试验田180亩,有一批技术娴熟的操作工人;实验室人员配备齐,技术素质好,可以保证创新团队的良好运行。
自2002年以来,依托单位一直承担国家农业部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区域试验和国家能源/青贮甜高粱品种区域试验以及鉴定品种的氢氰酸含量分析检测实验。试验结果获得农业部好评,2006年项目主持人詹秋文被全国农技中心授予“十五”期间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试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