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自评报告

作者:admin_01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年02月11日 17:37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

《翻译理论与实践》是为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这是一门必修课,其中第3学期开设《翻译理论与实践1》(英译汉),第4学期开设《翻译理论与实践2》(汉译英)。本课程内容主要由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三个模块组成,在各模块比例的安排上遵循“以实践为主、理论服务于实践、通过批评将理论与实践相关联”的原则。本课程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尤其注重翻译实践,其着重点是对学生翻译观念的培养和各种翻译能力的提高,在突出学生翻译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翻译能力的发展包括条件性翻译能力、本体性翻译能力、实践性翻译能力和评价性翻译能力,此外,还非常重视学生在翻译学习方面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翻译理论的教学,帮助学生恰当地认识、认知翻译,形成自己的翻译观,具备一定的本体性翻译能力以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行为;通过实践内容的教学和操练,发展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交际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搜集/查询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相关资源和工具的能力、转换能力、策略能力和职业导向等能力,具备一定的翻译实践能力;通过翻译批评部分的教学,发展学生对译文进行评价、反思和总结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翻译批评能力以规范自己的翻译实践。在发展各种翻译能力的同时,尤其重视学生的英译汉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语言、文化、各种知识和不同的翻译工具和资源,忠实、准确、通顺、完整地将句子、段落和篇章进行英汉互译,对语言和文化差异有着较强的敏感性,能够运用相关英汉互译的理论和技巧,将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进行英汉互译,同时学习应用文体的翻译,在翻译方面获得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经过一定的实习和锻炼,毕业后能够胜任一般性的文学和不同实用文体等的英汉互译工作。

(三)课程内容

《翻译理论与实践1》的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翻译的基本理论和常识、中外翻译简史、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和分析、基本的英译汉原则和技巧、各类英语文体的翻译、英译汉职业实践、翻译批评常识和不同英语文体的翻译批评等。《翻译理论与实践2》的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汉英翻译的基本理论和常识、翻译工具的使用、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翻译多样性、基本的汉译英原则和技巧、各类汉语文体的翻译、汉译英职业实践和不同汉语文体的翻译批评等。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教学中根据翻译的实际特点,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练习相结合,课堂知识与社会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授课、课堂练习(讨论、限时练习,模拟实践练习等)和课外补充作业(包括网络翻译练习等)的形式开展。教学中重对比分析,重实例说明,重实践练习,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自学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真实材料的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富有启发性的针对性练习,并在批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讲评,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手段

积极筹划采用现代教学模式,将传统的纸质教材和电子教案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为形式多样、强调师生互动、利用多媒体、网络以及其他声像资料的动态教学。

为了扩大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实践能力,本课程教师还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翻译课外学习活动。如采用启发、引导学生参与例句分析、组织学生参与教改活动等措施调动学生的翻译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变被动的接收知识为主动的思考和运用知识解决翻译问题,激发学生的潜能。推荐名家名译供学生课外阅读、引导学生主动涉猎中国日报以及散文翻译等扩充性材料等,帮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互相交流。

(三)实践教学

重实践一直是翻译教学的传统。本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真实材料的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翻译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翻译实践问题。除在课程设置上加强系统翻译实践训练外,实践教学还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课内及课外大量的实践练习和在教师批改基础上及时、细致的讲评;

2.积极联系校内外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3、组织班级为单位的翻译竞赛,教师帮助分析、讲评。

4、组织学生参与教改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的接收知识为主动的思考和运用知识解决翻译问题,激发学生的潜能。

5、积极开展翻译训练,指导学生围绕热点翻译问题开展活动。

三、教学改革

(一)教学理念变革

1.教学目标再认识

翻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了全面认知翻译能力,进一步区分、认识不同子能力项的性质,分清其主次地位,加强其对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和译者培训的指导性,我们认为在进行成分分析环节后应该对翻译能力加以再范畴化的认识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包括上位范畴、基本范畴和下位范畴的完备的翻译能力构成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原来的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保持不变,基本范畴则包括本体性翻译能力、条件性翻译能力、实践性翻译能力和评估性翻译能力。

本体性翻译能力是译者认识翻译本体的能力即对翻译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包括认识翻译的本质、定义、类别、翻译的过程、翻译的标准、基本的翻译原则、翻译特征、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和流派等。这方面的能力以知识为表现形式,这些知识呈现静态,属于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相关知识形成了译者对翻译的基本认识,是译者形成自己的翻译理念的基础和前提。本体性能力在译者的翻译实践中会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在理想的状态下,译者如果在翻译前阶段具备了相关的本体性能力,对翻译本身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和认知,在翻译中阶段就会因为有翻译理念的引导和指导而加强翻译行为的针对性和方向性,能够从一定的程度上保证翻译的质量和效果。但实际上,译者的本体性翻译能力会随着翻译实践能力的发展而得到增强或者是修正。

条件性翻译能力是译者进行翻译实践的前提和条件,包括相关的语言能力(源语能力、目的语能力)、文化能力、知识能力(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等等)。这些能力形成了翻译实践的条件和前提,良好的条件性能力是翻译质量的保证。在理想的状况下,这些能力的获得最好发生在译者的翻译实践行为之前,为译者在翻译中阶段的行为和翻译质量提供保障和条件,但实际上,翻译实践过程会促进条件性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实践性能力是译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应该具有的能力,可以归属为翻译中阶段,以一定的本体性能力为指导,以条件性能力为保障,以评估性能力为辅助,包括译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译者的交际能力、搜集/查询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相关资源和工具的能力、转换能力、策略能力、职业导向能力等等。随着翻译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实践性能力也体现出灵活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在这些能力当中,转换能力处于核心位置,以一定的策略能力为协调。转换能力是按照实际的状况,将原文本中的相关信息转换到译文中的能力。策略能力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分析翻译环境决定翻译原则和方向的能力、利用人力资源(例如相关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评估性翻译能力是译者对译文进行评估的能力,译者可以对自己的译文进行评估,也可以对其他译者的译文进行评估,这种评估可以单独针对某个译文进行,也可以结合几个平行译文进行,在此基础上译者结合评估的结果对自己的译文进行评析和自我修订、对于自己或他人在完成某个翻译任务中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等等。如果是结合平行译文进行评估,译者需要找出不同译文之间的异同,分析这种异同发生的原因和不同译文产生的效果。评估性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反思、批评和总结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回顾已经发生的翻译行为,结合译文进行反思总结,形成经验性的或者是理论性的认识。评估性能力发生在翻译后阶段,此时译者可以充当译文的校对者、修订者和编辑者的角色,在翻译过程中增加自我评估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译文的质量,而且译者在自省的过程中可以迅速地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如果是对他人的译文进行评估,译者则可以汲取他人的长处,避免他人的不足,缩短自我摸索的过程,加快翻译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在各种能力范畴中,条件性能力即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知识能力并不是区分翻译能力与其它能力的因素,将翻译能力和其它能力截然区分的是本体性翻译能力、实践性翻译能力和评估性翻译能力。因此,我们将条件性能力归于共核型能力,将本体性能力、实践性能力和评估性能力定位为非共核型能力,在译者培养过程中应该在重视条件性能力的基础上着重于非共核型能力的培养。

翻译教学作为翻译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途径,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翻译能力。然而在具体教学中,仅仅按照上位范畴把教学目标笼统界定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翻译能力”过于概括笼统,要想使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还必须明确具体的翻译能力,而按照已有的翻译能力构成研究结论,逐一关注下位范畴、将翻译能力罗列为具体的子能力项又会因为其名目繁多,不利于教学中分清主次,还会影响到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性。而参照经过再范畴化过程重新建构的翻译能力结构,制定翻译教学目标时由上位范畴到基本范畴再到下位范畴,就会避免过于抽象而难于找到切入点和过于具体而不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弊端,从而使得教学目标的制定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教学小组遵循这种思路针对英语专业初学翻译的本科生制定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为: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达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针对翻译的六级要求),包括条件性翻译能力、本体性翻译能力、实践性翻译能力和评估性翻译能力。其中条件性翻译能力//是指学生具备相应的语言、文化和知识能力,为翻译实践行为提供条件和保障///;本体性翻译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恰当地认识、认知翻译,初步形成自己的翻译观以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行为///;实践性翻译能力//是指学生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具备必要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搜集/查询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相关资源和工具的能力、转换能力、策略能力和职业导向等能力///;评估性翻译能力//是指发展学生对译文进行评估、反思和总结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翻译批评能力以规范自己的翻译实践行为///。”

2.关于翻译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指的是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过程(while-teaching),属于狭义的理解,广义上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前阶段(pre-teaching)、教学中阶段(while-teaching)和教学后阶段(post-teaching)。这三个阶段各有侧重,互为关联、互为因果,强调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在翻译教学中,我们提倡采用广义上的理解来看待教学过程。在教学前阶段,主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认识翻译课程的性质和学习的重点,学习翻译教学大纲等纲领性文件,向学生传授一些翻译学习方法和翻译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让学生在有准备的条件下进入翻译学习,在这个阶段应该关注的学习者自身因素变量有学生学习翻译的动机、态度、学生的学习目标、对翻译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等纲领性文件的了解等;在教学中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实施具体的翻译教学行为,完成纲领性文件中规定的翻译教学内容、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这个阶段需要关注的学习者自身因素变量主要有学生的翻译学习策略、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中的相关意识;在教学后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对翻译教学进行整体评估并进行相关的反馈,需要关注的学习者个体因素主要是学习者的翻译学习效果、对相关反馈的态度等。

这种按照教学阶段关注翻译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做法有利于从宏观上全面整体地审视教学过程、把握翻译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动态变化,在微观上则有利于从各个阶段总结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出路。对这些个体因素的关注不仅会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而且会帮助教师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3.重新界定教学主体

以广义的教学过程为背景来界定教学主体,要求我们采用一种宏观的、整体的视角,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有别于以狭义的教学过程为背景的结论。对于教学主体采用这种整体观照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翻译教学,把握不同阶段的教学规律,发挥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建构有效的翻译教学主体体系,避免对教学主体的顾此失彼或者是厚此薄彼的做法,防止翻译教学出现偏差。

在不同的主体当中,学生、教师和来自翻译市场的代表处于微观维度,英语系/学院教学指导小组、本校教学组织管理部门处于中观维度,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则处于宏观维度。相对于翻译教学过程的教学中阶段(while-teaching)而言,学生和教师属于显性主体和在场主体,直接参与课程教学;来自翻译市场的代表、英语系/学院教学指导小组、本校教学组织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则属于隐性主体和离场主体,他们不直接参与课堂教学行为,但会影响到课程的方方面面。在课堂教学行为中,教师和学生属于操作主体,来自翻译市场的代表、英语系/学院教学指导小组、本校教学组织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则属于参与主体(直接参与或者间接参与)。

4.教师角色变更

对翻译教师角色的界定必须考虑翻译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之间的共性与翻译教师的特殊性,必须符合翻译教学本身独有的规律。翻译教学是个复合过程,是教学过程、翻译过程以及与翻译行业接轨过程的有机整体,前者体现出翻译教学与其它课程教学之间的共性,而后两者则体现出翻译教学的独特性。因此,对翻译教师角色的界定必须从教学过程、翻译过程以及与翻译行业接轨的过程三个方面进行。

5.设定和评估教学参数的序列模式

我们倡导建立一种“设定和评估教学参数的序列模式”以保证不同的教学主体充分参与翻译教学。这种序列模式包括两个子模式,分别是“设定教学参数的序列模式”和“评估教学参数的序列模式”,其中前者发生在教学前阶段,后者发生在教学后阶段。

6.教学模式建构

翻译教学中,我们倡导建立以过程、环境、社会关系和能力为导向的多维导向教学模式,采用针对学生心理的人文关怀的教学策略。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环境、社会关系和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7.加强与翻译行业的接轨

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实践材料等方面加强与翻译行业的接轨。

(二)教学内容改革

作为“杂学”,翻译学科涉猎范围广泛,可以纳入翻译教学的内容也不计其数,如何增强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针对性、避免选择的顾此失彼或者是厚此薄彼历来是让翻译教师头痛的问题。而如果对翻译能力的构成进行再范畴化,按照再范畴化形成的翻译能力结构确定教学目标,遵循由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的原则,那么教学内容的选择就会有的放矢、富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下面是笔者所在的教学小组遵循这种思路针对初学翻译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形成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设置参考表。

能力范畴

内容范畴

模块

类别分割

相关具体内容

本体性

翻译能力

本体性

教学内容

翻译理论知识

常识类

常识性翻译理论

翻译史

中外翻译史简介

理论流派类

国内外主要翻译流派观点的摘要性介绍

实践性

翻译能力

实践性

教学内容

翻译

实践

技巧类

常用翻译技巧

文体

语篇类

各种文学语篇的翻译

各种实用文体语篇的翻译

技术类

常用翻译信息技术和软件的介绍和应用

行业

实践类

翻译行业纲领性文件和运作介绍

翻译行业行为模拟

评估性

翻译能力

评估性

教学内容

翻译

批评

译作对比

同一原作的不同译作对比分析

修订类

对译文进行问题甄别和修订

赏析类

佳译赏析或者名家名译鉴赏

条件性

翻译能力

条件性

教学内容

语言、文化、知识

说明:由于课时有限,也由于对应条件性翻译能力的语言、文化和知识能力是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共核型能力,因此没有选择对应此部分能力的教学内容,只是让学生以其它方式加强这种能力的习得。

这种按照再范畴化形成的翻译能力结构选择教学内容的做法能够使各个模块的内容在宏观上既矛盾又统一、既独立又联系,呈现多层次、立体化和复合式的特点,使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充分的条件为保障、以一定的理论为导向、以实践为途径、以批评为辅助;在微观上则有利于教学的针对性和方向性,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强化翻译教学的可操作性。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实际教学中,课程组成员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利用现代教育体制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目前已经做成了一套课件,正在实践复合式教学模式。教学上采用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双向认识论方法,按照翻译过程涉及到的因素即翻译本体、翻译客体和翻译主体,将本科生的翻译能力归结为翻译主体对翻译本体的认知能力、对翻译客体的驾驭、操作能力和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能力,提出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复合教学模式:从程序上注重过程;在内容上要求全面综合;从手段和方式上则要求多层次、立体化。

教学方法改革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突出翻译学习的实践性,强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结合翻译学习的特点,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努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翻译学习的全过程。在具体讲授过程中,教师注重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结合,针对各章的具体内容和文体特点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对译文进行批评与鉴赏,并用一些与译文要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对比阅读中自己解决或集体讨论解决。每节课后均配有一次翻译作业,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作业讲评,帮助学生搞清楚自己译文中的错误,让他们在改错中学习和提高。

四、教材建设

(一)教材选用

在教材的选择上除了重视传统翻译教学中以语法为框架、以单个句子为基准的翻译培训模式之外,还关注从语篇入手引导学习者领会翻译技能。所选教材注重译者的实际思维、决策过程,注重不同文体的翻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翻译中多角度的思辨能力,使翻译技能的训练更贴近译者的实际操作过程,除了给学生证订教材之外,还根据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推荐扩充性资料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给学生推荐使用的主要教材有:

李建军.新编英汉翻译[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孟庆升.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3.

申雨平,戴宁.实用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方梦之.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傅敬民,张顺梅,薛清.英汉翻译辨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申雨平,戴宁编著.实用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蒋坚松.英汉对比与汉译英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何三宁,唐国跃,范勇.实用英汉翻译教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宋天锡.翻译新概念: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4.

隋荣谊等.新思维翻译:英汉翻译新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杨平.名作精译——《中国翻译》英译汉选萃[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8.

王令坤. 英汉翻译技巧[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王治奎.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M].北京: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陈劲秋.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华先发.新实用英译汉教程[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梁为祥,吴艾玲.英汉翻译技巧与赏析[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毛荣贵,范武邱.英汉翻译技巧示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乔萍等.散文佳作108篇[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冯伟年.新编实用英汉翻译实例评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二)其它教学材料积累

日常材料积累全面、详实,包括大纲2册、实践训练材料2册、理论补充材料1册、习题集3册、试题集2册、课程教案2册.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一)考核目的

本课程考核旨在检测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翻译能力,包括条件性翻译能力、本体性翻译能力、实践性翻译能力和评价性翻译能力,着重对学生实践性翻译能力的考核。

(二)考核的形式

采用终结性评介结合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终结性考核以考试的方式进行。

(三)考核内容

形成性考核包括学生对各模块内容的学习情况、出勤、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

终结性考核检测对应条件性翻译能力、本体性翻译能力、实践性翻译能力和评价性翻译能力的语言/文化/知识内容、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内容。

具体考核内容包括:

(1)中西翻译简史与翻译理论简介;

(2)翻译的标准、过程及对译作的要求;

(3)翻译的标准、过程、对译作的要求、对翻译学习者的要求;

(4)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5)英汉互译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6)英汉文化对比与翻译;

(7)段落和篇章翻译;

(8)不同文体翻译;

(9)翻译批评。

(四)试卷结构

(1)句子翻译:翻译不同类型的句子;

(2)论述某一理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3)翻译250字左右的文章一篇;

(4)译文润色提高。

六、师资结构

目前《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组主要授课教师有3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平均年龄35岁,其中1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具有硕士学位,1人具有学士学位。这是一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课程组团结协作,在教学、科研中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合力,业已形成人人研讨教学、人人以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为荣的良好氛围,在教学评估中多次获得优秀并获学校教学优秀奖。

七、教科研成果

课程组成员在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非常重视教研、科研和自身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1、 近年来,主持的省教育厅课题有:

(1)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专项重点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典籍的对外传播与翻译体系建构研究”;

(2)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红楼梦》翻译研究范式的嬗变与理性回归”;

(3)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多元译论下译者的主体性研究”;

(4)主持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英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5)主持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外语教学过程中学习策略和心理现象探讨”。

2、主持的安徽科技学院校级课题有:

(1)主持本校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多元译论与译者的自由度研究”;

(2)主持本校重点教研课题“英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3)主持本校教研课题“教学主体交往体系的建构与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时效性研究”。

3.发表的论文有:

(1)中国大陆翻译师资队伍现状与角色实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2)翻译能力构成体系的重新建构与教学启示——从成分分析到再范畴化 外语界,2012年第3期;

(3)中国大陆翻译师资队伍状况的嬗变分析 外语研究,2012年第2期;

(4)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体系建构的整体观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5)《红楼梦》人物个性化语言翻译中的情态观照与功能指向 外国语言文学,2010年第2期;

(6)多维视角下二元翻译因素的并置与转换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7)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分层次培养模式研究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8)翻译教学中的主体心理关注与多维教学模式建构 外语界,2009年第2期

(9)调适语义 彰显功能—《红楼梦》称谓语的翻译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0)本科生主体翻译能力的复合培养模式 外语界,2008年第2期

(11)多维视角下《红楼梦》女性称谓语的解读与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2)从篇章单位看《红楼梦》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翻译铜陵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3)此译,彼译,译曲同工—《红楼梦》花文化翻译的策略选择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4)地方农业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言语策略的实用主义观 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第6期

(15)《红楼梦》花文化的翻译 外语教育,2004年第4期

(16)《红楼梦》判词翻译对意象的处理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7)由女性主义看《红楼梦》判词的翻译 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6期

(18)由《红楼梦》酒令的翻译谈起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9)利用构词规律,促进单词习的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

(20)英语词汇习的中的文化习的 科技信息 2007年第2期

(21)课堂气氛对英语教学的实践意义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22)东风、西风—从文化差异看诗歌翻译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 2006年第6期

4.教材编写

参予编写教材《新编英汉翻译》(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参与编写教材《英汉全译笔译实践教程》(国防大学出版社,2012)。

八、教学效果

本课程组在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1.学生评教方面

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结果在所有的课程中非常突出,所有的课程组成员的评价结果都为优秀。有的课程组成员连续几年都获校教学优秀奖。从毕业生对所有课程开展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翻译课程的满意度较高。

2.学生学业成绩方面

学生在本课程的考核中,成绩分布比较合理,优秀率也比较理想。

3.后续课程教师评价方面

在后续课程教师评价方面,尤其是从论文写作来看,很多学生选择翻译方向进行论文写作,而且质量也很好。另外,在八级考试中,翻译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的八级通过率逐渐提高。

九、存在的问题和打算

总体上来说,课程组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两个方面存在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方面

师资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急需改善,教学研究能力急需提升,视野急需扩大,其教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在职称、学位和教研能力方面加大工作以尽快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

2.教学条件反面

教学条件亟待改善,对于国内外先进的教学做法和最新教学设施只能是望梅止渴,由于客观条件的局限,对于市场上先进的翻译工具、翻译设备等等由于价格昂贵难以购买,一些相关的教学设想也就难以实施。

(二)设想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我们计划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造条件进行对外交流和内部切磋,加快师资队伍的优化进程,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在职进修和职称评定的机会以提高学历、学位和职称层次,邀请校外相关专家学者开设教研讲座和对队伍进行积极引导和帮助。

2.加快教学平台建设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快教学平台建设,改善教学设施和资料积累等相关条件,积极开展交流,拓展视野,为课程的健康快速成长提供平台。

此外,我们还将继续完善翻译实践平台的建设,与本地的旅游产业和企业加强联络并有效利用网络,让教师和学生参与翻译市场,参与实际翻译项目进行翻译,进一步扭转以往翻译实践与市场实际和社会现实相脱离的局面,使得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从而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被市场和社会所接纳。

       上一篇文章:安徽科技学院校级重点建设课程:英文写作

       下一篇文章:安徽科技学院校级重点建设课程:英美文学


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2019 AHST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