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2011年行政工作要点


校办发〔2011〕8号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的关键之年。行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发展为动力,围绕学校首次党代会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加快建设、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主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科学谋划学校事业发展

1、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科学编制《安徽科技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校园建设等专项规划。

3、加强应用型专业的申报与建设,力争申报并获批应用型本科专业2-3个,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二、推进示范应用型高校建设

4、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意见》,分解工作任务,制定年度计划,全面开展省级示范校建设工作。

5、启动专业质量标准和课程质量标准的制订工作,开展二级学院教学评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试点工作。

6、加大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3个省级重点专业和农艺、动物医学等7个校级重点专业的改革和建设力度。

7、加强应用性课程资源和条件建设,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改革,设立教材出版基金,支持教师编写特色教材、校本教材。

8、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科技攻关,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选派教师参加“三支一扶”和科技特派员。加大从企业行业引进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力度。

9、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积极利用中央财政专项、奥地利贷款项目,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管理的专项检查,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0、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有影响、有特色、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科技园,以及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

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1、启动以“构建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与质量保障体系”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对接国家和省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政府教育统筹改革等项目。

12、继续推进新一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启动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制定相关配套制度,以及学分认定和互换办法,加强创新课程、创业课程、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13、继续推进大类招生、订单培养、特色冠名班、多证书教育、“3+1”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扩大专业覆盖面和学生受益面。

14、积极推进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开展理实合一、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改革,开展对学籍管理、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评价等管理制度的改革修订工作。

15、认真研究国家二期质量工程项目的重点和特点,围绕特色专业建设和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精心策划和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实现数量、类别、级别的更大突破。加强对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按期完成建设目标。

四、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16、建立健全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协调机构,召开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研讨会,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科研基本功培养活动。

17、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引进待遇,力争全年引进博士12-15名。加强对教师职称晋升的指导与服务,力争全年晋升教授3-5名、副教授15-20名。

18、科学编排计划,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建立校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校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遴选制度,选拔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

19、加强教师“双能”素质培养和“双师”教师引进,严格执行新进教师“三员锻炼”制度和专业教师“两进、一培、一参与”制度。

五、推进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

20、加强对科研项目、成果、奖励的申报指导,整合科研方向,力争立项的数量、经费和层次有较大增长。建立二级学院科技创新工作考核制度,探索建立二级学院科研项目、到账经费目标管理制度。

21、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启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使7个省级创新平台形成研发优势。遴选和培育2-3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设立2-3个专职研究机构,注册2-3个科技研发型企业,建设2-3个科技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创新实验区。

22、大力推进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面向生产一线大力推进应用性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巩固与蚌埠、滁州等地的产学研合作成果,遴选并培育15个左右产学研合作项目团队,组建2-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3、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开展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培育学科建设的检查评估,召开学科建设工作现场会,启动二级学院重点学科和创新团队建设工作。

24、加强省级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工作,按照《任务书》要求高质量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工作,重点做好2011年组织开班和招生宣传工作。

六、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

25、继续推进“移动课堂”建设,大力推进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和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工作,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26、修订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学生教育与管理网络平台体系。探索建立学风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研究制定学风建设考核量化评估标准。

27、加强对学生资助工作的考核评估,优化资助结构,确保学生资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8、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选派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及统一考试。

29、改善大学生文体设施条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大学生艺术团建设,多层次、多角度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七、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招生就业工作

30、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支持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彰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

31、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确保招生数量、生源质量和新生报到率稳步提高。加强对学生考研的指导服务工作,积极申报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点。

32、创新就业工作思路,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切实做好“双困生”就业帮扶工作,确保毕业生就业率稳步增长。

八、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33、加快西区学生公寓楼建设步伐,确保2011级新生按期入住。积极推进教职工集资房建设,力争年底前交付使用。

34、实施校园沿街门面房及沿街围墙改建工程,启动实训楼建设调研。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推进田径运动场、体育馆周边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

35、改善校内公共服务设施条件,重点实施“煤改气”工程和节水改造,完成东区车棚的选址和建设工作。

36、改进教务管理和服务系统,建立课程录播系统,自主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加快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和普通话测试站建设。

九、积极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

37、强力推进与国(境)外高校的教育合作,力争中韩、中美国际预科班列入年度招生计划。加快推进与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台湾地区高校的教育合作。

38、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分批组织教师、管理干部以及学科带头人出国(境)培训进修工作。加大外国文教专家和高层次海外归国人员引人引智工作力度。

39、大力推进校地、校企和校际联合培养人才工作。主动寻求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共建关系,重点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加速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办学层次。

40、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申报增设函授站和3-5个新专业,在册生规模稳定在8000人左右。

41、办好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申报安徽省干部培训高校基地,做好滁州“一村一名大学生”及农业技术人员、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

十、深入推进目标管理和精细化管理

42、严格执行学校《2011年预算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强化细化刚性预算。优化财务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会议、差旅、水电、公务招待、编外用工等开支。

43、积极对接国家、省教育财政政策的调整,制定化债计划。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助、加强学费收缴、探索合作办学新途径,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

44、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开展对物资采购、基建维修招标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开展“小金库”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45、强化监察审计在重大建设项目和大额经费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作用,出台《科研经费审计制度》,开展对科研经费的试点审计。

46、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分级考核评价体系,适时完成我校事业单位首次岗位聘用合同签订、聘期管理和绩效工资改革工作。

47、积极推进教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推进东区物业、全校环卫托管试点工作。加强对全校公共用房的统筹与管理,规范物资采购项目的申报、论证及验收工作。

48、完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重点加强饮食、消防、交通及公共卫生安全管理,预防重大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发生。

各分管领导、有关单位和部门要根据本工作要点,制定本单位和部门的行政工作计划,落实相关工作任务,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学校将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加强工作执行力督察,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单位、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方面,确保年度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八日

安徽科技学院  版权所有  党委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主办 | 
Copyright (C) 2014 Univeris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nhu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