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校长工作报告》的通知


校办发〔2010〕5号

各教学院(部),处,校直各单位:

现将经七届二次教代会、八届二次工代会审议通过的《校长工作报告》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并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完成《校长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特此通知。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日

求真务实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在七届二次教代会、八届二次工代会上的报告

党委副书记、校长 刘 宁

2009年12月26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校行政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代表、特邀代表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主要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学校事业蓬勃发展

一年来,办学规模继续扩大,本科专业增至52个,校本部全日制在校生超过14300人,各类成人在册生8452人,专任教师达到603人。“质量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生物科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张子学、王立克教授获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兽医药理学、土壤学获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面向基层农科创业型人才培养”和“农学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创新试验区获批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科研立项数量与层次取得较大进展,实现了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大项目、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和省人社厅项目的重大突破。新生录取分数线攀升历史新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5%。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受到广泛赞誉,以优异成绩获批为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教学评估整改工作扎实开展,各项建设、管理与改革深入推进,学校事业呈现出全面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教学工作继续加强

申报并获批了无机非金属材料、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强了对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监督检查,2006和2007年立项的省、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检查工作顺利完成。开展了对第四批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的检查验收,兽医药理学等6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开展了第五批校级精品课程的遴选工作。40个校级“质量工程”项目获准立项。

进一步加强学生教学信息员管理,专兼结合的教学督导队伍体系进一步完善。认真组织“三期”教学检查,重点开展试卷、毕业论文(设计)检查和听课工作。积极组织全校教研室评估,基础兽医学等6个教研室获评为校级先进教研室。召开全校教学评建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29个评建先进集体、143位评建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开展了2009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审定工作。继续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联合开办了玻璃材料试点班,冠名特色班数量已达6个,在校生500多人。组织完成了年度教研项目的结题验收,“动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整体优化研究与实践”等10个教研项目获优秀等次。组织开展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大赛,“计算机辅助教学”等10件作品获评优秀。加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定期编印《高教文摘》,举办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书记、校长报告会。

(三)师资队伍不断优化

继续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力度。全年共引进和录用各类人才45名,其中硕士41名、博士3名、教授1名,另聘请外籍教师2名。切实做好职称评审工作,全年共有8人晋升教授、11人晋升副教授、4人晋升为高级实验师。

开展了2009年校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遴选工作,共评选出校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7人,校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3人。全年共有116人(次)以多种形式在外进修,其中国内访问学者3人、攻读博士学位24人、攻读硕士学位89人。

积极开展教师“两进、一培、一参与”活动,加强青年教师的“三员”岗位锻炼,教师队伍的“双能”培养得到加强。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积极组织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评选推荐工作,汪建飞教授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胡月英、牟筱玲、张盛等3人获评为全省优秀教师。

(四)科技工作再创佳绩

全年累计获批纵向科研项目9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9项、省教育厅项目45项、蚌埠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第6批142项大学生创新课题获批立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得到加强。2项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通过验收,詹秋文被聘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饲草育种研发团队带头人”。举办200多场学术报告,学术氛围进一步浓厚。学报影响因子连续6年提升,并荣获安徽高等学校优秀学报二等奖。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组织参加了第三届皖北地区产学研对接会,35个项目成功签约,横向项目到账经费140万元。以合芜蚌自主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组织参加2009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与企业共同申报并获准立项建设安徽省有机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了第四届中国有机肥研究学术交流与产业咨询大会。开展校企、校地合作,重点推进与蚌埠玻璃设计院及小岗村的科技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组织开展了重点学科的遴选工作,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组织申报了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和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时跟踪国家硕士点申报政策,积极准备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申报材料,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五)学生工作成绩显著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一步充实学生辅导员队伍。深入开展“诚信•文明”主题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及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探索学生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公寓管理制度,实施校园文明督察分片包干。考研人数逐年增加,录取率不断提高,部分专业已超过毕业生数的40%。

学生资助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共为615人办理助学贷款246万元,累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 1048万元,在校生参加居民医疗保险率近100%。认真做好品学兼优毕业生的评选工作,共评选出99名省级和406名校级品学兼优毕业生。继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咨询与辅导,学生心理状况得到改善。

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显著成绩。参加了安徽省第二届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包揽了两个比赛组别的冠军。参加第四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获得全国二等奖(摄像头组)。在第三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获银奖1项、铜奖4项,并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尤为突出的是,方加委同学在安徽省第四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一举夺得金奖,并入选安徽代表队参加全国总决赛,获得全国优秀奖。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6年受到国家级表彰。

(六)招生就业卓有成效

科学编制2009年招生计划,进一步拓宽招生宣传渠道,新生录取分数线和生源质量持续提高,出现了我校历史上最好的招生形势。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不断拓宽就业市场,重点帮扶“双困生”群体,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继续位居省属同类高校前列,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曾献功同志还荣获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服务基层、献身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心组织实施“选调生”、“选聘生”、“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及“农村义务教育特岗计划”和毕业生应征入伍等项目,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建功立业。共录用选调生14人,选聘生12人。精心编写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省级规划教材,增设大学生校外创业基地,搭建大学生创业农副产品销售校内实践平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

(七)管理改革积极推进

深入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资源,新设城建与环境学院和食品药品学院,调整了食品科技园管理体制。完成了新一轮干部聘任工作,继续推进单位年度综合考核。调整住房公积金计算基数,教职工待遇持续改善。

深入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组织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扎实开展二级独立核算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坚持基建(修缮)工程必审制度,累计送审项目21个,送审金额1930万元,核减169万元。积极推进以节约水电为重点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强化公务招待审批制度,多渠道节约开支,保证了学校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后勤服务管理,以开展“优质服务月”为载体,后勤管理与水电供应、安装维修、幼儿保教、医疗保健等后勤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餐饮住宿等经济效益保持稳定。切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确保疫情没有出现大面积扩散和聚集性爆发。后勤保障教学、服务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八)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多渠道争取银行和财政支持,争取建设银行项目贷款3000万元,省财政建设性贷款贴息510万元,省财政补助西区实验楼建设资金300万元,省教育厅补助145万元。开展两次职工信托,强化学费收缴,财务紧张形势有所缓解,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积极推进财务预算改革,合理调配资金,细化预算方案,强化刚性管理。

完成办公用房及实验用房的调配与搬迁,投入279万元进行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和实验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10个多媒体教室,办公、教学及实验条件有所改善。启动了田径运动场工程,开展了风雨操场项目复工和新一轮教职工集资建房的前期论证、报批与图纸设计工作。新建教职工活动中心,增加离退休活动场所。改造洗浴中心水控系统,基本实现学生生活服务“一卡通”。加强校园环境绿化美化与综合整治,获评滁州市园林式单位称号。

加强纸质图书与数字资源建设,增设总还书台,延长开放时间,不断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成了校园网首页改版和校园无线网络工程,开展校企共建网络实验室。举办电子政务和文档工作培训班,全面试行电子政务行政办公系统,初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九)办学渠道不断拓宽

积极开展成人教育招生宣传,年度招生3260人,规模达到8452人。先后举办了两期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园林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培训工作受到教育部和学员的高度评价。积极拓宽办学渠道,与滁州市联合举办“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培训学员280余人。为滁州市培养农村干部1500人,培训农民3000余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渥斯特州立大学和布里奇波特大学签署了国际交流合作意向书,并与美国、德国及菲律宾有关高校,就合作办学进行了友好协商。应邀参加安徽省赴德职业教育交流团和在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中德论坛。继续加强外教选聘与管理,先后从美国和澳大利亚新聘3位外籍教师,承担英语专业教学任务。

(十)和谐校园逐步形成

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的理论研讨和宣传。强化特色文化载体建设,以“讴歌伟大祖国、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精心举办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对建设节约型校园、构建和谐校园的宣传,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坚持校领导联系基层、校务公开及重大事项定期通报制度。重视教职工家庭大事访问,组织教职工开展“送温暖”活动。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成功开展了二级教代会试点工作。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和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强化民主管理与监督,民主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全面落实安全稳定“包保责任制”,签订校内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书,进一步强化了责任追究和问责制。疏通信访渠道,及时化解各类矛盾。深入开展“平安•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加强安全保卫和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消防和防震逃生演练,切实维护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同志们,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感到欣慰与自豪。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这是全体师生员工辛勤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校党委和行政,向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全体师生员工及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办学理念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思想观念、改革意识、开放意识还跟不上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步伐;二是人才队伍的引进、培养和稳定存在很大压力,数量、结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学科意识、科研意识、团队意识有待提高,科研工作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四是财政投入较少,创收能力不强,学校将持续面临办学资金短缺的压力;五是部分单位管理粗放、执行不力、体制不顺,服务意识、节约意识、效率意识亟需加强等。全校上下必须高度重视,用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精神解决和克服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二、2010年的主要工作

2010年行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抓改革、抓内涵、抓管理,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强化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实现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创新发展理念,制定应用型大学建设规划

科学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与走向、学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深刻理解扩大规模是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是更重要的发展。以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精心谋划学校未来几年的发展蓝图。

1、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十二五”学校事业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三大规划。

2、根据国家政策调整变化,制订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0-2012年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3、根据学校建设基础和特色优势,制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方案。

4、根据学科建设基础和方向,研究制定“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硕士点建设等单项规划。

(二)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出台并实施《关于加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科技自主创新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

2、研究制订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教学督导、质量监控和科学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

3、把改革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抓实、抓好。要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按照“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原则设定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高创新、创业学分比例。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增加公选课的数量和种类,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需要,开设校本课程、特色课程。

4、深入推进“大类招生、分段培养”的“2+2”模式、“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3+1”模式及“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的“特色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机电技术教育等5个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积极推进“理实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产教合一”、“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5、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应用型专业均应确定3-5门专业核心课程加强建设,优先配置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加大从企业行业聘请“双师型”教师的力度,推进与企业行业的实验室共建共享,把企业行业的生产实景和最新成果带进课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6、建立健全由校内外包括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调研,加强对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指导。要与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把企业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引入教学,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三)推进质量工程,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符合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调整改造生源差、就业难的长线专业,努力形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结构体系。加强对专业建设的研究和指导,提高专业建设的前瞻性与社会吻合度,强化招生计划的调控功能。

2、按照“分类指导、特色发展”的原则,加强新设专业内涵建设,切实加大在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课程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开展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提高新设专业教学质量。围绕社会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传统专业的内涵改造,重点是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逐步打造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

3、加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积极组织力量,围绕办学特色,加强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力争在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等方面取得突破。积极申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保持在同类高校中的领先地位。加强“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克服“重申报、轻管理”的倾向,完善年度检查、中期检查、结项验收等制度,建立跟踪问效和责任追究制度,在项目建设方面取得实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4、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积极推行多证书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逐步取消补考,建立重修制。制定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提高公选课实效。修订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分配办法、教学差错与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强化教研室的教学科研功能,加强教研室的建设、管理与考核。构建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规范、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5、组织开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系列研讨活动。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专家讲座、交流座谈,开展校外调研以及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四)加强科技工作和学科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1、围绕加强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修订科研管理和奖励办法,完善科研约束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活动。改革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提高青年教师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加强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申报指导,确保在项目数量、经费和层次上持续提高,争取获批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力争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取得突破。加强科研成果鉴定和奖励申报,争取获得较高层次的科技成果奖励。

2、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积极参加教育厅组织的产学研对接活动,主动融入合芜蚌自主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广泛开展与省内外,尤其是周边地区企业、农业科技大户的科技合作。以与蚌埠玻璃设计院、凤阳县政府共同打造千亿元硅产业基地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力争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科技成果。

3、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好现有的4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学科团队,发挥在学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认真准备2009年申报的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迎评促建工作,争取2010年获批2-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1-2个高水平学术团队。

4、加强学科建设,完成10个左右校级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培育学科的遴选工作。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力争在学科团队、学科平台、科研成果方面实现集成优势、产生辐射作用。保持在玉米、饲草、有机肥、家禽疫病防控等科研方向的优势和特色。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学科,力争在相关学科领域产生较大影响。

5、加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和硕士点建设,高质量完成省级验收任务。积极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的申报和迎检工作,力争在2010年实现突破。

6、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为主题,筹备召开全校科技工作会议。

(五)加强教师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办学内涵

1、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稳定力度,力争2010年引进博士10名以上,晋升教授5-10名、副教授10-20名,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层次,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大力推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工程”,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尽快改善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及学缘结构。

2、积极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教师“双能”培养。严格执行专业教师“两进、一培、一参与”制度和青年教师“三员”锻炼,并与晋职晋级、评奖评优相挂钩。设立专项经费,加大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支持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改革教学科研评价制度,重视和激励教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

3、切实加大投入,加强实验室特别是新设专业实验室建设,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第一期安排实验室建设经费400万元,以后安排部分贷款经费,力争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积极推进实验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和体制创新,对实验中心和实验平台建设给予倾斜,鼓励以专业或课程群为基础进行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提倡和鼓励企业行业在我校共建冠名实验室。

4、加强科研型实验室建设,整合相关资源,努力打造学科平台。加强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强化绩效考核,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团队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奥地利政府贷款项目实施步伐,加强分析测试中心、细胞分子生物学等校级公共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平台水平。

5、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增加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理顺种植科技园、食品科技园管理体制,选址新建养殖科技园,利用后山开展药材种植,充分发挥科技园和工程训练中心在“实习实训、生产实践、科技示范”方面的作用。

(六)加强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不断优化校风学风

1、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推进“移动课堂”建设,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着力提升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坚持以严格管理推进学风建设,积极探索学风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强化学风考风督查,努力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学风建设新格局。

2、进一步落实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政策,切实关心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和机制,深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全面构建课内与课外、教学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改善大学生文体设施条件,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组织开展体育竞赛,认真备战安徽省第十二届运动会。

(七)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1、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管理机制。通过设立创新学分、学术报告学分与大学生科研立项、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和科技创新社团等多种形式,扩大创新意识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覆盖面,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2、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比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3、健全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机构和机制,推进省级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研究,加强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创建大学生创业“专家教授服务团”,打造创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亮点,提高创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

4、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编制招生计划,加强招生宣传,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和新生报到率。加强就业指导与创业课程建设,切实做好“双困生”就业帮扶,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就业招聘活动。建立健全毕业生信息反馈制度,定期召开用人单位座谈会,做好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与分析工作。围绕社会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2010年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超过往年。

(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创新创业文化特色

1、凝练弘扬大学精神。深入开展大学精神的学术研讨与总结提炼工作,形成广大师生在大学精神建设方面的广泛共识,确定我校大学精神的具体内涵。精心筹备召开大学精神和文化建设专题研讨会,全面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共同构筑安科精神和大学灵魂。

2、打造创新创业文化特色。加强创新创业文化的舆论宣传,重视发挥创新创业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氛围和环境。加强创新创业文化载体建设,实施“五个一”工程(开设一个论坛、建设一个展馆、举办一个研讨会、举行一次比赛、创建一个网站),打造我校创新创业文化品牌。

3、积极筹备60周年校庆。按照“节俭、务实、喜庆”的原则,广泛开展以校史展、特色展、学术报告、学子论坛与文艺表演为重点的系列庆祝活动,全面总结和展示我校60年办学经验和发展成就,强化办学特色和大学精神,进一步凝心聚力、开创未来。

(九)加强建设和管理,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1、加快风雨操场和田径运动场工程施工进度,力争2010年9月投入使用。推进西区道路、管网及绿化美化工程,全面建成西校区。积极推进新一轮教职工集资住房建设,改善校医院、教职工活动中心等设施条件。整合优化图书馆藏资源,加快推进电子阅览室建设。加强校园环境综合整治,争创省级园林式、花园式单位。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适时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聘任与考核工作。加强人力资源的调配,调整内部分配制度,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改革完善单位和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简化考核程序,讲究考核效果,强化考核结果的使用。积极推进教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加强对教职工养老、失业、医疗方面的社会救助。

3、加强资金筹措与财务管理。多渠道争取资金,扩大经费来源,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严格审批程序,降低行政性开支,加大教学基本建设和师资、科研方面的投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使用效率。全面开展暂付款清理和教职工集资房欠款收缴工作,对长期拖欠学校资金的予以公示和经济处罚。

4、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科学制定后勤保障经费,完善考核标准和办法,加强绩效考核和监管,强化后勤服务功能。强化水电目标管理,减少编外用工,积极减员增效。推行市场化改革,引入社会竞争机制,建立较为和谐的后勤保障体系。修订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进一步明晰、规范甲乙双方责权利关系。妥善进行畜牧科技园资产处置和拆迁工作,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5、切实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强化公务招待、水电、车辆、会议及用工管理。加强建设项目的调研论证,严格控制项目变更。规范办公用房使用,建立办公设施集中采购制度。找准关键点强力推进,形成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公文流转和公务处理程序,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切实提高管理效能,降低办公成本。

6、进一步加强安全稳定工作。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严格落实安全稳定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包保责任制。重点加强饮食、消防、交通及公共卫生安全管理,预防重大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十)加强廉政和效能建设,促进事业健康发展

1、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继续推进校院两级民主生活会制度,积极推行政务公开,不断拓宽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在规划制订、基建投资等重大问题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做到决策的规范化、民主化与科学化。

2、进一步加强监察和审计工作。加大对财务、基建、招生、采购等重点部门和部位的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基建、设备招标采购制度,基建、设备、零星修缮每项必审和签字报批制度,协议合同审查报批制度及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制度等。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防止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3、积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形成求真务实、讲求实效、雷厉风行、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建立和完善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学生工作例会制度和后勤保障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座谈会制度,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服务师生的水平。

4、设立书记和校长信箱,坚持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及时化解各类矛盾。认真落实离退休政策,切实关心老同志生活,使其共享事业发展成果。调动工会、共青团、民主党派、无党派等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十一)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不断优化办学格局

1、加强校地、校企、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智借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加强与蚌埠、滁州等地市的合作,围绕地方支柱产业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加强与农业、玻璃、电子、汽车等行业企业的联系,组织教学科研人员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利用企业资源解决师资实训等问题。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以及蚌埠地区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借智借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专业教学质量。

2、强化继续教育工作。拓宽办学思路,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为学校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充分发挥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功能,积极申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培训计划,精心做好全国职教师资培训班、“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及后续培训项目,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

3、加快推进国际合作办学。按期启动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同学赴美留学。继续推进与美国渥斯特州立大学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交换生项目。加快与德国、韩国,台湾地区等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主动寻求合作机会。

4、切实加强教育国际交流。进一步拓宽国际出访渠道,重点支持学科带头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出国学习培训,拓展学术视野。认真筹备2010年暑期师生赴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游学营活动。加强外籍教师的聘用、管理和服务,力争新聘3-4名外籍教师,满足外语专业及相关专业“双语”教学需要。

各位代表、同志们!

2010年,是我校办学60周年华诞,也是学校全面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成功步入“十二五”征程的关键之年。站在历史新起点,面对师生新期待,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校师生员工,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为加快落实党代会提出的工作任务,为全面推进我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而努力奋斗!

安徽科技学院  版权所有  党委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主办 | 
Copyright (C) 2014 Univeris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nhu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