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办学指导思想


一、办学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注重发展高等职业师范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农科、工科为主,管、理、文、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就业为导向,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知识结构优、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创新创业意识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职教师资人才。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战略,努力把学校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二、办学指导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教学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主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办成人民满意的大学。

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全面落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教风、学风,促进校风。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师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校健康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二)办学定位

1、办学层次定位: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注重发展高等职业师范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办好普通本科教育是我校办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本科生是我校学生的主体,本科教育质量是衡量我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要重点围绕提高本科教育质量,配置办学资源,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改善条件。要根据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和布局调整的形势,发挥优势,主动适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师资的需求,注重发展高等职业师范教育。要着眼于提升本科教育水平,加强学科建设,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积极发展以硕士生为主体的研究生教育。努力发展继续教育。

2、学科门类定位:以农科、工科为主,管、理、文、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农科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在我校5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农科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形成较强优势。目前,农科成为我校提升学科建设层次的突破口。因此,农科优势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农科建设要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凝炼学科方向,增加科技含量,提升学科建设层次。

工科是我校重点培育的优势学科。我校为主动适应制造业快速发展和应用技术人才紧缺的需要,根据全省高等教育的学科布局,结合学校实际,把工科作为学科建设拓展的主要方向,逐步形成加强工科建设的学科发展思路。工科建设要加大投入,培养名师,注重实践,强化特色,形成优势。

多学科综合与交叉既可以促进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坚持重点建设的同时,要重视加强对其他学科的建设和扶持,加强管、理、文、教育、法等学科发展,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3、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大学——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就业为导向。

教学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技能的主渠道,其他各项工作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服务和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要紧紧围绕学科建设这个龙头,加强师资队伍、课程、实验室、教学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

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在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前提下,着眼于促进和提高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要以应用性研究为重点,以强化学科特色为目标,凝炼科研方向,加强科研规划,强化激励措施,组织联合攻关,形成科研优势。要利用学科和人才优势,主动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服务。努力形成科研支撑教学、提升教学,社会服务充实教学、丰富教学,产学研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事关毕业生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要把就业工作作为衡量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以就业工作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分配教学资源、遴选科研项目、建设师资队伍等。要确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就业工作思路,加强调查研究,拓宽就业市场,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格局。

4、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安徽,面向全国。

立足省情,面向全国,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主要依据,制订发展规划、调整设置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采取相应的改革和发展措施等。面向生产一线,面向“三农”,面向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生产应用,选定科研项目,凝炼科研方向,努力提升服务制造业和应用技术产业的能力,积极扩大服务范围。

5、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知识结构优、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创新创业意识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职教师资人才。

知识结构优、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创新创业意识强是我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

知识结构优。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适应性强,要求学生知识面宽,知识结构优。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知识;既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既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知识,又要有宽广的相邻专业知识。理工科学生要加强人文教育,文科学生要加强自然科学教育。

实践能力强。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是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要根据专业特点,注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必须掌握的技能项目、技能标准、考核方法等,完善专业技能证书制度。要通过大力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创造条件。

敬业精神强。敬业奉献、务实踏实是我校多年来培育的校园精神和优良校风。要加强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敬业爱岗、吃苦耐劳、诚信文明的优秀品质。

创新创业意识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培养富有个性、善于创新创业的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要增强教师的创新观念,提高他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自主创业,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6、发展目标定位:努力把学校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多科性大学。多科性是我校学科发展战略的重要取向。我校目前已基本构建成农、工、管、理、文、教育、法、医、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框架,鉴于学校办学资源,尤其是师资队伍状况,在学科建设上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重视多学科协调发展。要以特色取胜,重点建设工科和农科。力争经过一个时期的建设,工科和农科在省内达到领先水平。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加强管、理、文、教育、法、医、经等学科发展,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为学生获得多学科文化的熏陶,提供良好的学科环境和文化氛围。

(三)办学理念及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战略。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就是充分依靠教师这一办学主体,发挥广大教师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注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以学生为本,就是坚持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从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出发,关注和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要正确处理学校建设、发展与广大师生员工个人发展及切身利益的关系,始终以广大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广大师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权益,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2、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改革是促进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解决制约学校发展深层次问题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保障,全面深化各项改革,为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注入新鲜活力。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既要锐意进取,又要积极稳妥。

科学规范、严格有序的管理,是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的关键。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成果只有通过强化管理才能得到巩固。要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宏观管理,下移管理重心,明确教学院(部)责权关系,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管理责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和管理要求,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更新管理理念,重视制度创新,强化成本意识、经营意识和效益意识,建立有效的资源配置与资金分配制度,把资源配置和资金分配与效率效益挂钩。坚持依法从严治校,狠抓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3、质量立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兴校之基。要正确处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与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关系,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内涵发展的路子,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各项工作都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

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要深化各项改革,尤其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教学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严格和规范管理,推进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探索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明确各项工作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质量标准的执行、考核、监督、奖惩机制。

4、人才强校。立校兴校强校的决定因素是人才。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作为办学的首要任务。以超常的热情、超常的努力、超常的举措狠抓人才建设,以人才队伍建设的主动权实现发展的主动权。要创新人才工作思路,找准重点和突破口,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

引进、培养、稳定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是队伍建设的重点。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主动求贤的举措力争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要加快培养造就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力争引进若干名大师级学者、专家以带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进一步调整政策,鼓励冒尖,鼓励创新,以事业发展和环境优化,稳定人才。

管理队伍是办好学校的重要依靠力量,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培养,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骨干队伍。

5、特色兴校。特色是学校引人注目的亮点,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是我们应该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我校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壮大发展,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要进一步强化经过多年建设和积累,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优良校风、学风方面初步形成的特色。注重设计,加强建设,进一步探索在普通本科教育方面形成“知识结构优、敬业精神强、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意识强”的人才规格特色;在高等职业师范教育方面形成“双师型”的人才规格特色;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形成面向高职、强化应用的特色等。

安徽科技学院  版权所有  党委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主办 | 
Copyright (C) 2014 Univeris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nhu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