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服务展示

志愿者服务展示
    新疆农业大学:林果飘香梨沁芳,尽献青春志飞扬——“林梨尽志”志愿服务团队
    2025年10月23日 10:38  点击:[]

          库尔勒香梨,千年珍馐,发源于博斯腾湖的孔雀河,承载着丝路古韵与新疆风物,滋养着丝绸之路咽喉库尔勒,在全球享有“梨中珍品”的美称。然而,光环之下,并非全无隐忧。品种单一、生产成本节节攀升、梨农技术参差不齐……这些难题像无形的藤蔓,束缚着香梨产业的腾飞。产业亟需“破局者”,而青春的回应,正悄然在田间地头扎根。

    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王世伟教授和张翠芳副教授带领的“林梨尽志”志愿服务团队,正是一群怀揣农业理想、践行奉献精神的师生,扛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们深知志愿服务不仅是热情,更是专业的担当。团队的志愿服务并非一时之举,而是构建了系统化、可持续的策略,以“良种选育—节本增效技术研发—示范建设—推广辐射”四步走战略,深度赋能香梨产区。

    科技赋能:新品种选育与良种推广。

    面对品种单一,团队指导老师像“育种侦探”,自2014年就在轮台县发现珍贵的香梨芽变材料。这不是实验室的闭门造车,而是在生产一线的志愿发现与实践。历经十年磨砺,“新农林香”库尔勒香梨优良品种诞生!它不仅品质优,更关键的是脱萼率高——这意味着梨农们从此可以告别喷洒脱萼剂的人工成本和药剂成本。这十年,是科研的坚守,更是服务产业、追求绿色发展的志愿初心。

    志愿惠农:配套技术研发与精准培训。

    成本攀升,是梨农最深的“愁”之一。团队志愿者们走村串户、蹲守梨园,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倾听梨农的“急难愁烦盼”。针对“新农林香”的特性,团队志愿服务的核心就是研发落地实用的节本增效技术包!高光效整形修剪、科学水肥、花果调控、绿色防控等一系列“对症下药”的配套技术,实实在在地为梨农实现了每亩节约成本500元的目标。这是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温暖转化。

    服务联动:示范园建设与区域技术辐射。

    说得再好,不如让梨农亲眼所见、亲手所感。团队深知农民需要“看得见、信得过”的榜样。于是,团队联合农户精心建设了500亩库尔勒香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园。这里,是“新农林香”与节本增效技术的完美结合体,是志愿服务的“样板间”,更是志愿团队送给梨农的一份“眼见为实”的信心礼。梨农们在这里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方向,推广良种良法的意愿自然水到渠成。

    科技服务到地头,志愿薪火传万家

    技术落地,关键在人!面对梨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老大难”,这支志愿服务团队给出了最实在的回应:深入一线,手把手教!连续三年,他们的身影活跃在生产最前沿,累计开展16场针对性极强的科技培训,培训果农及基层技术人员827人次!不仅如此,他们不是“教完就走”,而是跟进技术帮扶20户重点农户,让他们切实增收致富,并以此为核心,辐射带动了周边3000亩香梨生产园。这每一步,都是志愿精神的传递,是农业科技的星火燎原。

    三年的汗水没有白流。“你们的培训太实用了!”“这个新品种确实省工省药!”“多亏了你们的技术指导,今年果子长得格外好!”……来自梨农们朴实的认可与赞誉,是对“林梨尽志”志愿服务团队最高的褒奖。这份肯定,让所有的付出都闪耀着价值的光芒。

    志愿初心不改,服务脚步不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库尔勒香梨产业的提质增效之路还很长。新疆农业大学“林梨尽志”志愿服务团队将继续扎根田野,深入生产一线。他们将继续秉持那份纯粹的志愿服务精神,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融合,将更多的新技术、好方法、优品种送到广大梨农手中,全力助推新疆香梨这块“金字招牌”更加璀璨夺目,甜蜜事业惠及更多百姓!

    结语:

          一支充满热情与专业的志愿服务团队,用十年坚守和三年深耕,将论文写在广袤的香梨园里,将技术送到梨农的心坎上。他们的故事,是关于青春、关于奉献、关于科技兴农的生动诠释。致敬“林梨尽志”团队!期盼新疆香梨产业的明天更加美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