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开拓进取的五年(三)】坚持提升创新能力开创我校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2019年12月11日 17:12 ​鲍方印 常蕊 点击:[]

自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科研处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全面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及国家、教育部和我省出台的“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围绕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一流大学建设的奋斗目标,以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为契机,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创了我校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这五年,是扎实奋进的五年,更是勇于攀登的五年,学校科研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承担科研项目的层次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稳步攀升,科研经费到账数实现跨越式提升,整体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高层次科研立项量质齐升。共获批科研项目1100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35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项目、粮丰工程重点项目子项目7项,科技部星火计划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中央引导地方专项资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6项,安徽省科技厅重大专项项目13项,安徽高校协同创新项目18项。累积科研经费22893万元,增长速度和经费规模创历史新高。

高水平科研成果持续形成。发表一类以上高级别学术论文522篇。青年教师陈春旭以第一作者在美国化学学会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18,Volume 66, Issue 42)发表了封面论文,实现了安徽科技学院在JCR一区刊物封面上零的突破。出版学术专著37部,授权专利633项,其中发明专利198项,连续5年位居省内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多项发明专利成功转化。发布国家标准1个,地方标准22个,审定地方动植物新品种18个,登记省级科技成果176项。获得市厅级以上奖励66项,实现了省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等奖的历史性突破。2016-2019连续四年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或二等奖。这些高水平科技成果的形成,为学校争取更高层次的项目、更高级别的奖励奠定了基础。

应用型学科建设特色彰显。学科建设位于学校内涵发展的龙头地位,学校围绕着高水平应用型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学科、学位点、团队、平台建设整体联动的学科发展机制,启动18个校级重点学科立项建设。2018年,遴选4个校内一流培育学科。目前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学科门类进一步拓展,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炼,学科特色进一步显现,形成了以农科优势见长,新兴工科为重点,文、理、经、管、法、医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体系。成功主办精准医疗与健康等高级别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提升医药学科国际、国内影响力。

科研平台、团队建设取得新成绩。学校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学科团队建设,目前共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9个,其中“饲草育种研发团队”、“绿色饲料添加剂与功能性畜禽产品研发团队”、“生物有机肥产业创新团队”和“牛羊研发创新团队”获批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畜禽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创新团队”和“机收粒玉米种质扩增及应用创新团队”获批安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以马忠友博士为领军人才、资源环境学院李飞跃博士等为核心人才组成的科技团队被科技厅授予“安徽省2016年度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以引进人才刘国东为首“微纳分子传感器团队”获批安徽省领军人才团队。

2018年,学校联合安徽浩翔农牧有限公司,获批共建“农业部猪肉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加上原有“农业部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这3个平台的成功建设,标志着我校相关学科领域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2017年,与莱姆佳联合申报获批“生物炭与农田土壤污染防治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饲草育种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获批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目前,学校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中心达到15个,其中与企业共建6个。另有蚌埠市、滁州市智库3个,并成功获批“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形成了校企资源开放共享、科研协同创新、互惠双赢的新局面。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逐步增强。近五年以来,学校分别与固镇县人民政府,五河县人民政府,浙江海安县人民政府等7个省内外地方政府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通过和政府的良性互动,有力地推动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共进双赢。2016年,学校成立“服务地方发展研究院”,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置了18个研究所,学校每年划拨近200万元专项经费,对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能力建设予以支持。其中,“小岗村现代生态农业研究所”依托我校农业科技优势,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省委,省农委领导的重视,也受到新华网,安徽电视台,合肥晚报等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学校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提供技术服务与智力支持,联合申报科技重大项目等方式,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江淮汽车集团等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近300项,年均产学研合作经费到账1000多万元。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氛围日益浓厚。在省社科联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5月,安徽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学校社科联的成立,对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教育部、省委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件精神,大力推动我校社科工作开展,搭建学校与省、市社科联联系的桥梁,争取省市社科联的工作指导和支持,尤其在整合学校社科研究力量、促进社科研究、加强基础支撑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并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2019年,由管理学院张德化教授主持的省政府发展中心课题的研究报告《我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路径及政策建议》,获得安徽省副省长张曙光的明确批示,这标志着我校深度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

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校党委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引,切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精神,把定点扶贫工作做为学校年度重点工作之一,主要领导亲自抓扶贫工作,选优配强驻村扶贫工作队,出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重视实地调研,多措并举,通过科技培训、技术指导、款物捐赠等形式,全力支持王桥村的脱贫攻坚,确保精准扶贫落到实处;驻村工作队在村两委干部和全体群众的配合下,精准扶贫工作卓有成效,多次受到省市县领导表扬,王桥村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1%降至目前的1%以下;2017年底在安徽省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中,顺利通过验收,王桥村成功出列。2018年初,王桥村代表西阳镇接受了省际互检,成绩优秀,得到了检查团高度认可。2019年涡阳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5月31日,涡阳县委县政府专门为学校党委发来感谢信,表达170万涡阳人民对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及驻村工作队的崇高敬意和真挚感谢。

上一条:【喜迎党代会•开拓进取的五年(四)】凝聚共识 创新机制 强化落实 不断开创学校人才工作新局面 下一条:【喜迎党代会•开拓进取的五年(一)】坚持内涵发展 着力取得本科教育教学新成就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