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日,安徽科技学院召开2007年科研工作大会第二次会议,刘正院长代表植物科学学院作大会交流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加强科技创新,为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内容如下:
植物科学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长期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三农”求发展的理念,在学校激励机制的引导下,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下面我将植科院的科研工作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一汇报:
一、科研工作的基本情况
自2004年以来我院共承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2项,其中主持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安徽省重点和攻关项目共6项,主持948和863子课题各1项;先后培育出国家审定的玉米杂交种2个、饲草品种1个、省审玉米杂交种2个,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市厅级三等奖2项,制定省级行业标准2个;鉴定成果1项,近3年平均每年发表科研论文63篇,其中国家重点期刊论文年均7篇,2006年被SCI收录1篇。
二、搭建技术平台,增强创新能力
技术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我们在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结合硕士点的创建工作,依托遗传实验室建立起分子育种技术平台,依托作物学实验室建立起农业信息技术平台,依托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建立起植物营养调控技术平台;为鼓励我院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科研团队建设,我们建立了青年教师以老带新的导师制。同时,学院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青年教师参加校外学术交流和发表科研学术论文,鼓励他们在良好的科研氛围下尽快成长。我院人才队伍稳定,学历层次和高职称人员比例逐年提高,近3年内引进博士后1人,回归博士2人,外派国内访问学者4人,在读博士4人,晋升教授6人。目前我院借助新的技术平台正着力进行玉米耐贮藏特性的遗传育种、饲草主要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棉花雄性不育机理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小麦、兰花诱变育种、水稻丰产工程和植物营养调控与基因表达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新颖项目的实施,使我院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协作意识明显增强。
三、组建学术团队,催化优势学科
学科的发展和学科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学术团队,我院农学虽是传统学科,有一定的积淀,但教师之间研究方向比较分散,难成合力。为扭转这一局面,学院结合学科建设和硕士点的创建,并围绕安徽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筹建,对同类学科的教师和实验人员进行了重新组合,形成了作物育种和植物营养两大科研团队,分别开展玉米、饲草、小麦、辣椒、兰花育种研究和测土施肥、作物营养遗传、水稻丰产生理调控等研究。通过学术团队的建设,凝聚了人心,催生了优势研究学科的显现。
四、弘扬科学精神,服务农村经济
植科院全体教职工认识到:当今作为一名科教人员,一是要增强科研意识,服务人才培养。即在新形势下,科学研究需要潜心、耐心、恒心,要立足长远、乐于奉献;加强协作、重在应用。二是要把握高教发展趋势,调整工作重心,目前植科院已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开始转变,所以要加大国家、省、厅农业领域各类项目的申报;主动与科教主管部门的联系;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瞄准农业科技发展动态,多方争取科技项目,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打牢项目研究基础。三是要服务农村经济,扩大社会影响。以解决农业技术需要和生产疑难问题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主动出击,面向安徽农业经济,大力实施产学研对接项目,在生产中选题、做题,以增强解决个人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典型教学案例。
同志们:我院将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积极孕育自已的发展理念,培养拼搏奉献的精神,发扬求实进取的作风,根据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积极创新文化,构建信任、平等、开放、合作的学术平台,持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专业精神的创新人才。

图1 汪元宏书记代表党委作重要讲话

图2 刘正院长作大会交流发言

图3 刘正院长正在进行大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