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班团动态 >> 正文

红色种子与非遗新芽在留守儿童夏令营生根——安科食品暑期实践团赴利辛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近日,一场为期18天的“童心向党 非遗筑梦”留守儿童暑期成长夏令营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实验小学圆满落幕。20余名留守儿童在安徽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9名大学生志愿者的陪伴下,通过红色教育、非遗体验与成长关怀相融合的方式,共同度过了一个充实而难忘的假期。

聚焦需求:填补暑期陪伴与文化滋养的双重空白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利辛县留守儿童在暑期普遍面临有效监护缺失与文化体验不足的问题。夏令营负责人蒋立新表示:“前期调研发现,孩子们不仅渴望陪伴,也对家乡的非遗文化了解有限,红色教育形式也需更贴近儿童心理。”基于这些需求,团队精心设计了“红色传承润童心,非遗文化伴成长”主题方案,将党史教育、安徽非遗技艺与心理关怀有机融入每日活动中。

多元行动:让教育“活”起来,让文化“动”起来

红色教育儿童化:告别传统灌输,志愿者们借助动画短片、情景短剧讲述“小萝卜头”等英雄事迹。在“巧手匠心”手工坊中,孩子们亲手剪制党旗、折叠红军帽、捏塑英雄形象,让红色记忆流淌于指尖。一位五年级学生兴奋地展示自己的画作:“以前只在书上见过火箭,今天我也画了一枚‘火箭’,特别自豪!”

非遗技艺零距离:团队积极对接安徽非遗保护中心资源,邀请本地剪纸艺人现场教学。孩子们从基础纹样起步,逐步创作出融入五角星等红色元素的窗花。陶艺与编织工坊同样气氛热烈,安全陶泥在巧手中变成小碗、小动物,彩色编织绳则化作精美的中国结手链。“乡音童趣”方言童谣会更唤起了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深厚认同。

成长关怀全方位:每日上午的“学业加油站”为所有孩子提供课业辅导与阅读指导;下午的“心灵驿站”则通过“优点大轰炸”“情绪气象站”等团体游戏,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学会表达。“悄悄话信箱”收到留言20余条,志愿者逐一回应并给予心理疏导。趣味运动会和团队合作游戏进一步提升了孩子们的协作能力。

可感成效:播撒希望的种子,见证真实的成长

结营仪式上,孩子们展示了剪纸、陶艺作品及“我心中的传统文化”主题绘画,并合唱了排练的红色歌曲。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反馈日志中动情地写道:“看到内向的小雨(化名)从不敢举手,到主动在‘星光分享会’上展示作品,我真切感受到陪伴与创造机会的意义。非遗传承,正需要这样‘小手拉大手’的启蒙。”

本次夏令营初步形成了“红色教育生动化+非遗体验在地化+心理关怀常态化”的服务模式。利辛县实验小学及利辛县图书馆方面均表示:“这种深度融合地方文化、关注儿童全面发展的活动,为暑期托管服务提供了新思路。”

结营不是终点。那些剪过的红五星、捏过的陶土、唱过的歌谣,早已如同一颗颗种子,悄悄撒在利辛的土地上、扎根于孩子的心中。只待春风拂过,便将生发一片新绿。(特约通讯员:程韬 摄影:蒋立新 审核:赵传磊 付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