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一):“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正式启动

7月16上午,由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学生联合会主办,安徽财经大学团委、安徽科技学院团委、滁州团市委、小岗村党委以及安徽小岗干部学院共同承办的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在小岗村正式启动。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陈明生,安徽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虞宝桃、安徽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时伟,滁州市委副书记金力,滁州市委常委、凤阳县委书记朱林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团省委副书记窦贤琨主持。

陈明生在讲话中指出,从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金寨,到新四军皖南事变发生地泾县,到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肥东,再到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红色基因在安徽人民的血脉中代代相传。他强调,读懂时代、读懂中国,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他希望广大青年学子要坚持不忘初心,在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青春奋斗融入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火热实践中,强本领、增才干、塑心魂;要坚持学思践悟,在社会实践中强化使命担当,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天地中,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小岗精神“传承者”;要坚持求真务实,在社会实践中讲好青春故事,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专业技术特长,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将社会实践深度融入“大思政课”中实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金力致欢迎辞,希望青年学子在小岗和滁州这所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开展火热实践,结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认识滁州、了解滁州,收获属于自己的“醉美人生”。

中国矿业大学的张琳老师和厦门大学高梓优同学分别作为实践团队师生代表发言。小岗村博士工作站站长、安徽财经大学雷松林老师和安徽省小岗协同技术服务中心、安徽科技学院小岗现代农业研究院农业管理领域2022级研究生耿世本分别代表承办方师生代表发言。

5C4FF

仪式上,陈明生、虞宝桃、时伟、金力、朱林、窦贤琨共同为实践团队代表授旗,并启动专项活动。

16C5E

启动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现场观摩了此次专项社会实践的部分考察线路,现场观看了由安徽科技学院师生专门为此次活动打造的情景思政课《1978:十八个红手印》。课程选址在小岗村旧址,以《鼓落天涯》《我等你回来》《守不住的粮仓》三个行进式话剧为主线,通过沉浸式交互体验,再现了当年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按下红手印的真实情景。参演同学情绪饱满,情感充沛,催人泪下的剧情引发现场观众阵阵共鸣,并博得领导嘉宾高度评价。

1D0F0

专项活动行程安排由安徽财经大学与安徽科技学院共同设计,采用“订单式”选题调研+理论授课+现场教学+劳动教育+实践体验+互动交流6个环节。具体内容包括以“小岗精神”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以沈浩同志纪念馆和“重走总书记足迹”为重点的现场教学,以田间劳作和“大包干”情景再现为亮点的劳动教育,以小岗产业园为主线的乡村振兴路径观察。

据悉,“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作为我省立项的首个全国地方专项的活动,自今年6月11日活动通知发布以来,共有来自全国129所高校的218支团队提交了申报材料,最终遴选出130支社会实践团队将在小岗村持续开展为期一月的实践活动。(特约通讯员:张古品 摄影:陈宝、李涛、董永利、张成伟 审核:张聪)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二):追寻总书记足迹 感悟青春力量

7月15日,我校“小岗村文化守望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小岗村,与全国各地130所高校的社会实践团队一同开展“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专项活动。

作为本次专项活动的东道主,实践团队成员一早便化身志愿者,前往酒店门外迎接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社会实践团队。同学们以积极热情、细致入微的服务态度,帮着远道而来的实践团队拿行李箱、办理登记、领取物料、入住酒店,耐心地给他们答疑解惑,彰显了安科志愿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AD1A

16日上午,实践团队参加了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地方专项活动启动仪式。启动仪式后实践团队追寻着总书记的足迹,前往当地村民家中,倾听小岗村老一辈人口中的小岗村改革历史,重温当年小岗村改革的艰辛历程,感受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里小岗村的变化,深切体会如今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响起,实践团队成员们在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事迹的感染下,重温入党、入团誓词。在馆内,团队成员边走边看,边听边记,用心感悟沈浩同志的崇高精神。沈浩同志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锐意改革、不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C801

团队成员王家喜在结束第一天的行程后,在自己的实践手册上这样写道:“有幸成为一名专项实践团成员来到小岗,与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成为我此次实践的主要目标,我将在后面几天的实践时间里深刻感悟小岗精神,体会农民之艰,完成实践课题。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党员的理想和初心。”(特约通讯员:张古品 摄影:张成伟 董永利 审核:张聪)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三):“健康同行志愿团 艾结无忧惠民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自7月5日起,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毅然决然”团队在校团委组宣部主任张古品,学院团委书记姜毅指导带领下前往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开展为期四天的暑期“三下乡”民生基础医疗知识普及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

为保障本次活动取得实效,团队成员前期经凤阳县卫健委、凤阳县红十字会、凤阳县中医院、凤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的专业医护人员系统培训和指导后,选择7月研学旺季、人流量大的六安市金寨县进行民生基础医疗知识普及。团队成员随机调查桂花广场和红军广场以及社区居民对结核病、艾滋病的防治以及急救知识的知情度,了解国家政策的推广情况,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合理的宣讲普及。

团队成员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并通过发放精心制作的健康宣传资料,宣传资料涵盖了各种健康主题,包括日常保健常识、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应对方法、合理用药知识、营养饮食指南等,居民们可以在闲暇时间翻阅这些资料,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健康知识的理解。为进一步提升群众面对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及应急救援知识,团队成员在桂花广场进行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等急救技能实践操作宣传。持有“红十字救护员证”的老师和志愿者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重要性和操作要点。通过现场演示,向居民耐心地讲解每个步骤的要领,“首先,要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和呼吸,然后迅速呼叫救援……”居民们围拢在周围,聚精会神地聆听。团队成员示范结束后,居民们纷纷踊跃尝试,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居民们从一开始的生疏到逐渐熟练,他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知识的喜悦。一位参与体验的居民表示:“以前总觉得这些急救技能离我们很远,今天亲身体验后才发现其实只要掌握了方法,我们也能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希望今后更多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走进社区。

此次活动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结合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志愿服务活动的再一次升华,打破了以往志愿服务活动所在地的局限性,扩大了志愿服务的受众体和影响力,同时也将高校“防艾”活动、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和公众急救知识宣传的一次有效契合。让团队成员们充分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深刻含义,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青春力量。(特约通讯员:张古品 摄影:史路廷 审核:张聪)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四):“普中华之音”团队再赴广德市,助力乡村振兴与普通话推广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随着一阵清脆的童声响起,广德市荷花社区的“暑期七彩课堂”内洋溢着欢声笑语,这位小朋友的表演是“普中华之音”团队与荷花社区“暑期七彩课堂”合作成果的一个缩影。7月10日至18日,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普中华之音”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第三次踏入这片熟悉的土地,为广德市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推广活动。他们依托社区的公益课堂,以普通话推广为主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当地的小朋友们和社区居民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精彩活动汇聚推普合力

为进一步发挥孩子们在普通话推广中的作用,引导孩子们争当“小小推普人”,实践团队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地方特色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方言VS普通话”挑战赛中,孩子们被分为两组,一组用方言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另一组则需要迅速用普通话进行复述,孩子们在竞争中不仅锻炼了反应能力,同时加深了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

在读书分享活动中,团队成员鼓励孩子们走上讲台,用普通话分享自己所读的书,在锻炼普通话表达能力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

同时,团队组织孩子们以“我的假期”、“一件开心的事”和“我读了XX故事”为题开展一场演讲活动,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见解,同时指出他们普通话发音中存在的问题,一对一辅导、纠正。一位5岁的小女孩在活动拉着团队成员郑宇彤的衣角说:“姐姐,我叫‘gēgē’时总是叫成‘dēdē’,他们笑我。”团队成员一边鼓励小女孩,一边寻找解决办法,利用棉签一遍遍帮小女孩纠正发音位置,经过努力,小女孩终于掌握了正确的发音方式,团队成员也深感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

非遗推广提升推普趣味

“普中华之音”团队还结合广德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将普通话推广与非遗文化传承相结合。在“暑期七彩课堂”中,团队成员们不仅向孩子们普及了普通话知识,还介绍了广德市的非遗项目。在漆扇的制作活动中,团队成员指导孩子们将古诗词写在扇面上、书签上,同时引导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用古诗词来描述自己所制作的图案,一位10岁的小朋友用“大漠孤烟直,唱歌落日圆”描述小组制作的落日图,一位小朋友用“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形容“彩虹图”。并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跨界融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也进一步提升了普通话推广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为了充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除了课堂教学和趣味游戏外,“普中华之音”团队还深入社区,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普通话的了解和使用程度。通过调研,团队发现虽然普通话在广德市的普及率逐年提高,但仍存在部分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普通话使用上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团队制定了更具针对性的推广计划,并邀请了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共同参与,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普通话推广的良好氛围。

此次“普中华之音”团队在广德市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普通话推广活动,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实践教育。通过活动,团队成员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还深刻体会到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他们表示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为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特约通讯员:张古品 摄影:桂忠庆、王邦全 审核:张聪)

版权所有:共青团安徽科技学院委员会 | 地址:安徽省凤阳县安徽科技学院
邮编:233100 | 电话:0550-6732053 Email:ahkjxytw@126.com | [皖ICP备12016364号] |校团委宣传部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