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随着一阵清脆的童声响起,广德市荷花社区的“暑期七彩课堂”内洋溢着欢声笑语,这位小朋友的表演是“普中华之音”团队与荷花社区“暑期七彩课堂”合作成果的一个缩影。7月10日至18日,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普中华之音”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第三次踏入这片熟悉的土地,为广德市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推广活动。他们依托社区的公益课堂,以普通话推广为主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当地的小朋友们和社区居民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精彩活动汇聚推普合力
为进一步发挥孩子们在普通话推广中的作用,引导孩子们争当“小小推普人”,实践团队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地方特色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方言VS普通话”挑战赛中,孩子们被分为两组,一组用方言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另一组则需要迅速用普通话进行复述,孩子们在竞争中不仅锻炼了反应能力,同时加深了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
在读书分享活动中,团队成员鼓励孩子们走上讲台,用普通话分享自己所读的书,在锻炼普通话表达能力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

同时,团队组织孩子们以“我的假期”、“一件开心的事”和“我读了XX故事”为题开展一场演讲活动,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见解,同时指出他们普通话发音中存在的问题,一对一辅导、纠正。一位5岁的小女孩在活动拉着团队成员郑宇彤的衣角说:“姐姐,我叫‘gēgē’时总是叫成‘dēdē’,他们笑我。”团队成员一边鼓励小女孩,一边寻找解决办法,利用棉签一遍遍帮小女孩纠正发音位置,经过努力,小女孩终于掌握了正确的发音方式,团队成员也深感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
非遗推广提升推普趣味
“普中华之音”团队还结合广德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将普通话推广与非遗文化传承相结合。在“暑期七彩课堂”中,团队成员们不仅向孩子们普及了普通话知识,还介绍了广德市的非遗项目。在漆扇的制作活动中,团队成员指导孩子们将古诗词写在扇面上、书签上,同时引导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用古诗词来描述自己所制作的图案,一位10岁的小朋友用“大漠孤烟直,唱歌落日圆”描述小组制作的落日图,一位小朋友用“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形容“彩虹图”。并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跨界融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也进一步提升了普通话推广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为了充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除了课堂教学和趣味游戏外,“普中华之音”团队还深入社区,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普通话的了解和使用程度。通过调研,团队发现虽然普通话在广德市的普及率逐年提高,但仍存在部分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普通话使用上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团队制定了更具针对性的推广计划,并邀请了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共同参与,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普通话推广的良好氛围。

此次“普中华之音”团队在广德市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普通话推广活动,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实践教育。通过活动,团队成员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还深刻体会到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他们表示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为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特约通讯员:张古品 摄影:桂忠庆、王邦全 审核:张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