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校实践团队赴定点帮扶村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
在夏日的微风中,带着满心的热忱,6月30日,我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文艺团走进我校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村——凤阳县枣巷镇黄咀村,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为村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开场舞蹈啦啦操表演一登场便点燃了现场的气氛,拉开了整个活动的帷幕。深情的朗诵《红船颂》将观众带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重温了党的诞生与成长的光辉历程,让在场的观众深刻感受到了“红船精神”穿越时空的永恒力量。花鼓表演《火火的花鼓跳起来》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花鼓艺术团的姑娘们用精湛的技艺和热情的表演,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歌曲《阴天快乐》如阳光般穿透阴霾,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内心的晴朗与温暖。管理学院研究生团队带来的《演讲小达人体验课》更是别开生面。通过有趣的互动和实用的技巧分享,小朋友们在欢声笑语中学习到了表达的技巧和站上台的勇气,现场气氛活跃,互动频繁。激情澎湃的朗诵《青春中国》和歌曲《我乘着风飞过来》更是激发了现场观众的爱国热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青年一代的活力与担当在节目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让村民们感受到了新时代青年的力量和希望。

活动现场掌声、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村民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文艺演出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更加坚定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黄咀村是我校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村,为做好帮扶工作,学校制定了帮扶工作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统筹校内外力量,不断巩固和完善定点帮扶工作格局。此次送文艺下乡活动充分发挥了高校文化资源优势,将文艺演出送到村民家门口,让村民们近距离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进一步巩固了农村文化阵地,让文化惠民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高校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标志着我校2025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式启动。(特约通讯员:张古品 摄影:王明浩 关雪峰 审核:李刚 张聪)
(二)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汴梁寻药迹,中药惠民生”实践团队赴开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6月29日至7月1日,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汴梁寻药迹,中药惠民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开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学院团委书记姜毅及辅导员张文龙、陈荟如带领下,实践团师生先后走访了开封山陕甘会馆、开封博物馆、开封中医院有关专业诊疗科室及河南医药技师学院专业实训基地和中药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并宣传中医药文化。
此次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实践团师生传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特约通讯员:姜毅 摄影:吴莉 审核:彭丽萍 张传德)
(三)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青年志愿团赴开封开展“防艾宣教同行,护佑健康开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6月29日至7月1日,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青年志愿团赴开封开展“防艾宣教同行,护佑健康开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学院团委书记姜毅及辅导员张文龙、陈荟如带领下,志愿者们穿梭在开封博物馆等处,向广大市民发放精心制作的宣传资料,演示心肺复苏的规范操作流程,详细介绍艾滋病和结核病等防治要点,并耐心解答市民们提出的问题。

此次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院青年志愿团传承健康文化、传播健康理念、守护人民健康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特约通讯员:姜毅 摄影:吴莉 审核:彭丽萍 张传德)
(四)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睦巷青锋”实践团队赴桐城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感悟六尺巷典故中蕴含的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大智慧,6月25日至7月2日,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睦巷青锋”实践团队赴桐城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期间,实践团成员在社区工作人员引领下进一步学习了六尺巷经典典故,这一典故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礼让包容的传统美德,成为桐城人民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随后,实践团走进六尺巷文化长廊,长廊通过历史图景、文献资料等,系统呈现了六尺巷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及当代实践,完整阐释了六尺巷从邻里谦让行为升华为文化符号的发展脉络。在沉浸式的观学体验中,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和谐友善价值观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以及这一文化符号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的独特魅力。在社区治理交流体验环节,文昌社区工作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分享的基层调解实践案例,充分展现了六尺巷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大智慧。

此次实践活动,让实践团成员切身感受到了六尺巷中的社会治理大智慧,进一步激发了实践团师生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特约通讯员:姜毅 摄影:魏梦婷 陈思淼 审核:彭丽萍 张传德)
(五)我校"才菁"研习社实践团队走进安徽宏村开展文化调研与传承实践活动
为深入挖掘徽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3日至7日,安徽科技学院"才菁"研习社实践团队走进安徽宏村,开展为期5天的文化调研与传承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文化体验等形式,团队成员在古村落中感悟历史文脉,在实践中担当文化传承使命。

在文化调研环节,团队成员对国内外游客进行访谈。一位美国游客赞叹道:“宏村的水系设计太精妙了,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让人着迷,这种生态理念值得世界借鉴”。国内游客则表示,这里白墙黛瓦的建筑,充满着江南独有的诗意与浪漫。通过与当地非遗传承人、老手艺人的深入交流,队员们了解了宏村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和生活故事,感受到村民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与自豪。

在宏村,实践团队通过参观月沼、南湖、承志堂等众多名胜古迹和特色建筑,解读了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特质。那些镌刻在建筑里的家训,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信守诺、崇学向善”的价值追求。实践期间,团队还开展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在非遗工坊学习毛豆腐制作技艺,记录臭鳜鱼的传统烹制方法;组织“古村寻宝”活动,去探寻建筑中的雕刻艺术。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调研,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同学们在触摸历史中增强了文化自信,更坚定了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传承者的理想信念。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持续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作用,做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让千年徽韵绽放时代光彩。(特约通讯员:朱中军 摄影:叶明峰 马梓容 审核:耿广汉 杜小明)
(六)财经学院“蚌火传新队”实践团队开展红色教育实践
为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7月2日-7月6日,财经学院国贸242班“蚌火传新队”实践团队,先后前往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新四军纪念馆和蚌埠烈士陵园,开展以“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实践。

在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团队成员认真观看碑文记载的革命事迹,感受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在新四军纪念馆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和影像资料,深入了解新四军的发展历程和英勇事迹,深刻体悟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庄严肃穆的蚌埠烈士陵园,队员们整齐列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革命烈士敬献鲜花、鞠躬默哀。团队成员刘慧玲现场为同学们深情讲述红色革命故事,将书本中的历史转化为鲜活的革命记忆,让队员们深受触动。“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团队负责人万林雨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让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进历史,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活动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青春华章。(特约通讯员:朱中军 摄影:洪紫怡 审核:耿广汉 杜小明)
(七)财经学院实践团深入滁州市凤阳县开展“凤韵传花鼓,丹青绘凤阳”社会实践活动
7月4日至9日,安徽科技学院财经学院“寻脉非遗”实践团深入滁州市凤阳县,开展以“凤韵传花鼓,丹青绘凤阳”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凤阳花鼓与凤阳凤画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沉浸式调研、技艺研习与创新传播,为传统文化注入了当代青年的思考与活力。
深耕非遗现场:在技艺肌理中解码文化基因
团队与凤阳县文旅局、文化馆召开专题对接会,确立“历史探源-技艺传承-创新发展”的三维实践框架。在文化馆与博物馆调研中,成员们通过拍摄明代花鼓陶俑、梳理凤画起源文献,构建起非遗发展的时间脉络;在与非遗传承人座谈时,传承人深情讲述“从街头卖艺到舞台艺术”的花鼓变迁史,让成员们直观感受非遗与时代的互动轨迹。
在专项学习环节,团队行程紧凑而充实:在花鼓传承基地,大家手持传统“蛇头鼓”,学习“单点双花”节奏技法,传承人通过慢动作示范纠正握鼓姿势;在凤画工作室,成员们观摩“九道工序”完整创作流程,尝试用矿物颜料在矾纸上临摹"鹰嘴鹤腿"的造型范式。为期五天的实践中,团队收集了口述史录音和影像素材,形成涵盖技艺图谱与传承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青春赋能:用创新表达激活传统魅力
区别于传统调研模式,团队充分将艺术、传媒、社会学知识融入实践全过程:记录组通过慢动作视频拆解花鼓打法,用Vlog形式呈现凤画装裱流程;宣传组结合新媒体平台策划“非遗知识挑战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易懂的科普图文。
团队通过“传统技艺+现代表达”的创作实验,让非遗在年轻群体中“破圈”。此外,团队成员还针对非遗产业化难题,形成包含“文旅融合”“校园非遗课堂”等建议的调研报告,获得当地文旅部门的肯定。

校地协同发力:让实践成果扎根乡村土壤
实践收官日,团队与凤阳县文化馆签署《非遗传承共建协议》,约定将调研素材纳入当地非遗保护数据库,并定期开展“高校创意+非遗资源”的转化合作。“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调研数据,更是让非遗‘潮起来’的年轻化思路”。文化馆负责人在总结会上评价道。
返程前,成员们将整理好的非遗影像资料赠予当地小学,为后续文化传播埋下种子。团队后续还将通过校园非遗展、短视频矩阵等渠道持续输出成果。此次实践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实践育人”的双重价值,为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大家在基层实践中锤炼了本领、增长了见识的同时,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特约通讯员:朱中军 摄影:张茹 张贝贝 审核:耿广汉 杜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