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接近尾声。一年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办公室的指导下,在各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为了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今后的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6年,我院共有应届毕业生255人,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63人,环境科学专业49人,环境工程专业82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64人。截止八月底,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2.9%。
二、主要措施
就业工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为了更好的完成此项工作任务,我院党政班子高度重视,从准备到组织实施,安排紧凑,有条不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对招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为了进一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着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2016年2月份我院成立了招生与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党总支书记李孟良同志担任组长,副院长肖新、副处级辅导员谢宜勤两同志担任副组长,团委书记吴国良同志担任就业联系人以及办公室所有成员和毕业班班主任参加的招生就业领导组,吴国良同志具体负责毕业生就业日常工作,为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就业工作计划。根据学校有关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院实际以及我们所掌握的有关信息,我们制定了《资源与环境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力求做到早计划、早行动、早安排,掌握政策,主动出击,不走形式,注重效果,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与用人单位建立全方位、多层次、长期良性互动关系。
3、适时召开了就业工作会议。为了更好地贯彻学校有关工作会议精神并较好地完成就业工作计划中所规定的内容和任务,院招生与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召开了专门会议,随时掌握就业状况,分析未签约的原因,积极寻求对策,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采取措施,力求保证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
4、主要领导亲自主抓。教学院(部)的工作千头万绪,但为了做好就业工作,院党政一把手不仅亲自挂帅担任领导小组负责人,并且亲自出马,充分利用支撑力量,带队深入有关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构建有感情基础的良性网络,加强信息沟通,为建立长期良性的互动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5、建立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机制。设立毕业生专人负责制,广泛收集信息,稳固已有就业渠道的畅通,努力开拓新的就业信息渠道,完善毕业生登记制度,建立毕业生的跟踪档案,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掌握已毕业学生的状况,同时还要根据用人单位及社会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和已毕业学生对学校教育的合理化建议进行汇总,形成有效信息,为学校和有关职能部门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服务。
6、强化就业指导,努力提高服务水平。随着毕业生就业工作日益市场化,如何加强指导,使毕业生顺利地走向就业市场,挑选到合适的工作单位,就成了学校、学院的重要职责。为此,我院及时召开全体毕业生会议,一方面通报当年的就业形势,开展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择业技巧、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另方面对学生进行就业基本知识培训,认真开展毕业、就业、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能够正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既要克服好高婺远、不切实际的思想,也要克服灰心丧气、消极等靠的思想,鼓励毕业生要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结合实际、结合实情,给予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顺利落实与用人单位签约和就业。
7、加强对考研工作的重视和指导。为了加强对考研同学的引导和指导,我院2016年报考研究生的比例较高,一方面许多学生希望进一步完善自我条件,在高层次上为就业做准备,另方面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为了帮助毕业生在考研中减少盲目性,理性分析自我,确定正确的方向,我们一般在低年级时就开始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加强考研指导,如:组织外语摸底、模拟考试,强化外语学习;举办“考研论坛”、“通研之路”、“考研指南”等系列活动,经过系统指导,积极引导,毕业生个人努力,理性报名。2016年共有40人考取硕士研究生。我院毕业生无论研究生报考率还是录取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8、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认真落实“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根据共青团中央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学院内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支援西部,引导他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9、及时总结分析就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我们不仅及时统计就业率,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状况,总结分析就业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跟踪未就业同学,分析未就业原因,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继续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平台,指导和引导未签约同学理性的与用人单位尽早签约和就业。
10、建立并完善了就业工作奖惩机制。为了进一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着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根据学校有关会议精神并结合我院实际,在总结过去就业工作的基础上,我院制定了《资源与环境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即:奖惩措施),分阶段制定就业工作目标,采取党总支委员、科以上干部和毕业班班主任分专业捆绑包干的办法,分解任务,落实到组,责任到人。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就业工作目标者予以奖励,不能完成就业工作目标者予以处罚,真正做到奖罚分明。
三、主要成效、特色和亮点
1、党政共管,学风建设效果明显。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和毕业去向,多年来我院党政一直注重学生的学风建设。一方面院党总支指导团总支、学生会通过办讲座、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等措施,在各班级中提倡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另方面院行政制定了《资源与环境学院优秀学习委员评选办法》和《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奖评选办法》,真正形成学风建设党政共管。目前全院学生目标明确、学习勤奋,态度端正、专业思想巩固,英语、计算机通过率逐年提高。
2、就业指导和引导,就业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一年来,毕业生中面向基层、服务西部、走进非公企业和学校的明显增多。据不完全统计, 2016届毕业生中,在各类企业工作的有187人,占总人数73.42%,在各级各类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有6人,占总人数2.35%,考取研究生的40人,占总人数15.68%。
3、创业教育和引导,初见成效。2016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正确引导同学们认清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就成了我们又一项主抓的工作。我们的做法是自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就业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我们不仅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发奋学习、继续深造;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母校举行创业报告会;引导同学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更重要的是在同学们选择自主创业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并给予大力支持、扶持和帮助。因为通过创业既实现就业又带动他人就业,不仅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毕业生就业闯出了一条新路。
4、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并积极推进专业技能证书和“双证书”制度,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砝码。重视教学基地和生产基地的建设,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积极开展技能等级培训、考核,使学生学到更多的适用技术和掌握相关的技能,是我院又一重要举措。目前我院有校内校外教学和生产实习基地三十个,基本上能满足同学们的实验和实习的需要。同时我院与滁州市劳动局联合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制图员(高级)等3个工种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共有450人次获得了相应的等级证书。不仅为毕业生就业增加了砝码,同时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部分毕业生本土观念重,不愿离开家乡去外地工作。无论是“双选”会上,还是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交谈中,我们发现部分毕业生“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就业思想严重,择业范围限定在自己的家乡,父母的身边,这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观是格格不入的。
2、重国企,轻私企。非师范类毕业生眼睛盯着国有大、中型企业,致使部分私企备受冷落。据有关反馈的信息看,与私企达成意向者多,但实际签约者少。
3、急功近利,淡发展前景。求职的过程中,学生关心用人单位职工月薪、住房、社保等问题居多,较少去深入了解和分析用人单位的发展潜力。落后的求知观和择业过程中的短视行为,造成了毕业生本人的错误定位,错失了就业良机。
4、部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灵活性、创造性欠佳,动手能力差,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的场所紧张、胆怯,不能自信的展示自己,错失了一个又一个就业机会。
6、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必须加强。随着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形势的愈来愈严峻,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不仅专兼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配备还不够完善,办公条件需要改善,而且就业工作人员和班主任辅导员的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急需提高,必须加大培训工作力度。
五、下一步的打算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利用各种机会和方式,向全院教职员工宣传有关就业工作会议精神,把全院教职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就业工作是我们的生命线”这样的认识和高度上来,真正形成上下关心,全员参与,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良好氛围和局面,努力把我院的就业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2、加强研究,分类指导。进一步进行各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继续做好就业信息的统计工作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摸底,摸清未签约同学的思想状况和动态,分析情况,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逐一谈话。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引导未签约同学理性的与用人单位尽早签约和就业。
3、加大实习和就业基地建设,培养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可以调动的资源,充分利用相关力量,与用人单位(特别是省内外的大型企业、沿海发达省、市、区等)建立互惠互利、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稳定的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基地。
4、加强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重视专兼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配备,加强就业工作人员和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就业工作人员和班主任辅导员的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5、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力度。开设就业指导课并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之中(从大一至大四,分阶段、分步骤、有针对性的),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教学院部层面应加强“专业营销”,使用人单位对这些专业和毕业生的能力有所了解,从而避免学生个人单枪匹马到社会上闯荡。
6、继续唱响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的主旋律。广泛宣传国家的有关政策,积极引导毕业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鼓励他们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欠发达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
2016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