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弘扬向善向上的良好风尚,增强乡村居民安全意识,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8月4-6日,安徽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新风振乡实践团”奔赴六安市裕安区新安镇李庙村,开展以“践行移风易俗 畅享健康生活”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调研+宣讲”的形式,将移风易俗、防溺水、反诈知识融入“便民课堂”,吸引了村里的青少年、家长和群众代表踊跃参与,让文明新风与安全意识在互动交流中深入人心,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文明建设。
深入调研:听村民心声汇实践建议
8月5日上去,实践团分成3个小组分别通过一对一访谈、填写完问卷等方式开展调研,重点调研“白事三不”实践模式。实践团队了解到,该村党支部积极利用当地村贤资源,组建红白理事会,坚持三十多年“白事不收礼金、不摆排场、不扰邻里”的良好传统,在村庄之间横向联合,带动示范。村党支部还设置了“积分超市”,村民参与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矛盾纠纷调解和志愿服务等乡村治理活动,均可获得积分进行兑换物品,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识。
“以前觉得办丧事不热闹就是没面子,现在杨大庄组简办后,大家反而轻松了!”村民张大姐在访谈中说,但也提出困惑:“有些老亲戚不理解新规矩,会不会闹矛盾?”调研中发现,80%的村民认可“三不”做法,但30%的人担心“被人说小气”。
实践团共完成92份有效问卷,形成1.5万字访谈记录,梳理出“移风易俗需加强跨村宣传”“移风易俗需强化老年人的接受度”等问题,为后续活动优化提供了精准方向。
课堂开讲:用案例讲新风 以互动传知识
清晨的李庙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热闹非凡,实践团成员们提前布置好场地,横幅“践行移风易俗 筑牢安全防线”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桌上整齐摆放着移风易俗宣传册、防溺水急救流程图和反诈知识卡片。
宣讲环节,志愿者们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用接地气的语言详细介绍李庙村杨大庄组“白事三不”(不收礼金、不摆排场、不扰邻里)做法。通过对比“过去办丧事摆酒三天、收礼攀比”的旧俗与“现在简办节省数千元、邻里安宁”的新变化,以村民熟知的杨大爷家丧事从“花费2万多”到“仅用3000元”的真实案例,让大家直观感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对减轻家庭负担、涵养淳朴村风的作用。
互动问答环节中,村民们踊跃举手。“办喜事能不能收亲戚的改口费?”面对王大妈的疑问,志愿者解释:“移风易俗提倡不攀比,亲戚间的小额心意可以收,但拒绝大操大办讲排场。”现场笑声不断,知识在轻松氛围中传递。
长效助力:留实用资料播文明种子
活动尾声,实践团向村民发放定制的“安全文明手册”,手册中既有杨大庄组移风易俗流程图,也有防溺水急救步骤和反诈举报电话。针对村里的留守儿童,志愿者们还开展了“安全小课堂”,通过绘画、儿歌形式巩固防溺水知识。

“这堂课让咱心里亮堂多了,再也不怕被骗了!”村民们的认可让实践团成员备受鼓舞。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把知识带过来,更要把村民的需求带回去,未来将联合当地村委开展常态化宣传,让文明新风在李庙村长青。”
此次李庙村之行,是安科学子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通过“调研+宣讲”的形式,既有效传播了移风易俗的知识,也让学生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深化了对基层的认识,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李庙村“两委”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加强宣传推广杨大庄组“白事三不”的先进经验,筑牢安全防线,携手村民共同描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特约通讯员:王华雪 摄影:张丽 王佳豪 审核:沈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