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旧站栏目 > 科学研究 > 学科建设 > 正文

兽医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2014-06-03   作者:admin_03   点击数:

一、学科基本情况

兽医学学科始建于1953年,1965年开始本科教育,2010年动物医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同年兽医学学科被确立为校级重点学科。经过几十年历史积淀和近三年的建设发展,本学科现有成员29,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人。学科成员现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厅(校)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50多篇,联合培养研究生10余人,学科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实习实训中心各1个,校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视频公开课程1门,省级资源共享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重点建设课程2门。兽医学学科目前已基本形成学术梯队合理、学缘结构优化、科研条件完善、科研成果丰硕、学科特色鲜明的校级重点学科。

二、学科建设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坚持贯彻新形势下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建设高水平重点学科、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为根本出发点,按照“立足区域、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提升水平”的基本原则,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基础与应用并举、人才引进和培养并进的建设方针,通过安徽省新增硕士授权点学科建设的支持,将兽医学学科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省级重点学科。

2、总体目标

在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拟通过未来5年的建设,将兽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成为以解决安徽省地方畜牧业相关问题和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逐步提高学科师资队伍业务水平,不断建设和完善学科科研平台,努力提升学科的科研水平,最终将本学科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和具有硕士授位权的一级学科,以便更好地解决安徽省畜牧生产中出现的各类突出问题。总体建设目标如下:

1、学科综合科研实力显著提升,学科科研水平上新台阶。

2、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学科成员学历职称结构。力争学科成员达到34人,其中教授人数要达到13人,博士学位人数22人。

3、加强学科科研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学科现有科研条件,力争科研平台相关仪器配套上新层次。

4、完善学科制度保障,激励广大成员多出高质量的成果,增强学科科研整体实力,提升学科在全国相同专业领域内的学术地位。

5、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建设力度,提升学科成果的转化水平

三、学科建设内容

1学科研究方向建设

畜禽主要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与防治:本方向依托现有的家禽疫病防控与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细胞分子生物学中心校级科研平台,逐步提高学科对我省畜禽相关疫病病原微生物的分离、检测和鉴定水平,深入研究危害养殖业重大疫病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特点及生物学和遗传特性,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高效、针对性强的免疫制剂,制定针对不同病原微生物的防治措施,保障我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我省主要畜禽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流行区域、流行规律以及流行情况的调查研究,及时监测相关疫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情况,为及早制定畜禽疫病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反刍动物普通病发病机理与防治:本方向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依托安徽省现代奶牛、肉牛和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项目,通过与相关企业产学研合作,利用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发酵技术、酶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中草药加工技术,通过完善相关实验技术体系,进一步深入研究奶牛热应激的发病机理及防控措施、反刍动物代谢病的发病机制、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影响动物消化吸收的机理、瘤胃内环境调控、基因工程菌研制等。

动物微量元素营养与健康研究:本方向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依托学科现有的科研平台,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组织病理学和基因芯片技术,进一步探索动物微量元素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深入研究微量元素对动物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微量元素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作用途径、微量元素与其他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角度揭示微量元素的作用机理。

动物繁殖生理与产科疾病防治:本方向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依托学校细胞分子生物学中心与兽医临床诊疗省级实习实训中心,利用细胞生物学、繁殖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理学等理论和技术体系,深入研究动物繁殖生理调控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动物繁殖调控的时空特异性、外界因素影响动物繁殖的作用机理及繁殖功能改变与产科疾病的相互关系。

2、学科师资队伍建设

团队建设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灵魂,学科发展的关键是人才队伍的培养。尽管本学科是我校师资力量较强的重点学科之一,但由于学科骨干和团队成员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够,加之国家级项目和成果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壮大发展。因此,根据学校和学科实际情况,学科拟通过鼓励非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支持非博士学位的中年教师参加高水平的科研业务培训;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博士后加入本学科;鼓励团队成员承担省级精品课程的教学任务,参与指导研究生;加强团队成员与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横向合作,最终实现学科师资队伍的整体提高。

3、科学研究

通过建立完善的学科管理与激励制度,加大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促进学科健康发展,不断产生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提高学科的国际和国内影响力和知名度。一是推动科研立项建设,不断提高高层次科研项目获批的数量。二是积极申报专利,提高学科成员申请专利的热情,增加学科发明和实用专利的数量。三是提升学科成员著作和论文的质量和数量。

4、教学科研条件建设

兽医学学科下设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三个二级学科,现有家禽疫病防控与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兽医临床诊疗省级实习实训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细胞分子生物学中心、动物医学实验室、基础医学实验室、兽医临床分析检测实验室、动植物检疫综合实验室和动物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实验设备齐全、实验条件优越,为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进一步提高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学科将参照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不断加强学科的软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实验室和实验中心功能,加强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积极申报并力争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和兽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提升学科内涵,积极申报并力争获批省级科研或教学团队。同时还不断加大对动物医学实验室、基础医学实验室和动植物检疫综合实验室等建设力度,更新相关教学仪器设备,筹建微观形态学显微数码互动教学实验室、动物解剖塑化标本教学教室和微生物显微观察教学实验室,逐步实现教学基础条件的现代化和完善化。

四、学科建设措施

1、更新观念、理清思路

在学科前期建设基础上,吸取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建设经验,结合学科实际,进一步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措施。同时,加强学科管理制度建设,提升学科管理水平,强调学科建设意义与全局意识,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等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学科整体合力,牢牢把握学科发展方向,调动学科成员参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

2、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加强学科制度建设与强化管理是学科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确保学科成员科研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兽医学重点学科将通过完善学科现有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学科各项规章制度,加大科研支持力度,逐步实行目标责任制等措施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学科管理制度。

3、优化结构、建立梯队

积极优化学科的学历、职称和学缘结构,加大学科带头人、学科研究方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制定合理的学科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稳定、培养、引进和共享等方式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同时,依据学校相关政策,在资源分配、经费配套等方面向优秀人才倾斜。

4、凝练方向、突出特色

制定学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优先发展研究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研究方向,以推动学科方向的更快、更好地发展。同时,结合我省畜牧业发展实际,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在重视基础性研究的同时,鼓励进行应用型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联合申报农业成果转化和科技攻关等产学研项目,形成学科方向与学科优势突出的学科发展体系。

5、加大投入、夯实平台

积极争取相关经费支持,在经费允许情况下,根据学科的研究方向和仪器设备的急需程度,突出重点,合理规划,加大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1-2个一流的科研平台,逐步夯实学科的科研平台,同时通过优化组合,合理利用学校现有的仪器设备,为学科顺利开展各类科研课题提供强有力保障。

    6、规范行为、严禁不端

学术道德行为建设是学科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学科将通过积极引导、正面宣传和强化教育等措施,改变少数成员重教学轻科研或者重科研轻教学的极端状态,清除学科内部重数量轻质量、重利益轻道德、重个人轻团队、重索取轻奉献等不端学术行为,开展各种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倡导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发扬学科成员以身作则的优良传统,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

五、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年度考核指标

兽医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拟计划建设周期5年,根据安徽省教育厅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指导意见,兽医学学科年度建设目标如下:

12014年度

凝练学科研究方向,进一步确定每个方向的研究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送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到国外或国内相关研究院所和高校进行访学或攻读博士学位,引进或培养博士1-2人;通过与安徽省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及相关企业合作,建立1-2个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加强学科科研平台建设,购置冰冻切片机1台、台式高速离心机1台;重视科研课题申报与成果鉴定工作,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6-7项,省厅级科研项目2-3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3项,完成成果鉴定2-3项。

22015年度

在上年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启动畜禽营养与疾病防控创新团队,制定团队建设方案;继续选送团队成员到国外或国内相关研究院所和高校进行访学或攻读博士学位,引进或培养博士1-2人;进一步与相关企业联系,建立1-2个校外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筹建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完成成果鉴定2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收录文章5篇左右。

32016年度

全面加强畜禽营养与疾病防控创新团队建设,在可能情况下,积极申报兽医学省级重点学科或相关团队;加强与企业横向合作,力争到账横向经费20万元以上,购置全自动显微数码切片扫描系统1套、核酸浓度测定仪1台、超低温冰箱1台;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收录文章6篇左右;参加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13人次以上。

42017年度

梳理学科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依据畜牧业发展状况,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与方向,筛选1个新的具有明显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继续选送团队成员到国外或国内相关研究院所和高校进行访学或攻读博士学位,引进或培养博士1-2人;加强与企业横向合作,新增校企合作研究基地1个,购置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以上,力争获批1-2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收录文章7篇左右。

52018年度

积极申报省级科研团队,力争使学科师资队伍增加到34人以上;购置流式细胞仪1台;新增校企合作研究基地1个,项目成果转化基地1个;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左右,力争获批1-2项,申报并获得省厅级科研项目4-5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项,鉴定安徽省科技成果1-2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收录7篇左右,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15人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