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风采
师德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师德风采 正文

“站稳讲台”是我的毕生追求

2021年09月28日 17:37  点击:[]

“站稳讲台”是我的毕生追求

——访资源与环境学院师德标兵李孝良

 

       人物简介:
       李孝良,男,汉族,中共党员,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师。现任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兼任农业农村部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蚌埠市农学会副理事长。曾获“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曾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及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

 

 

          人物事迹:
      “慌,总感觉站不稳。”回忆起第一次站上讲台时的场景,李孝良这样向笔者描述了他的心情。二十七年前,一个刚毕业的青涩小伙子怀着对家乡深厚的情感与建设家乡的一腔热忱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凤阳县,来到安徽科技学院成为一名教师,那时的李孝良初出茅庐,在教学上的经验几乎为零,因此他常常跟随在学院年长教师的身后,学习观摩这些年长教师们的上课模式,看着他们在讲台上熠熠生辉的样子,李孝良暗暗下定决心:“我也要像他们那样站稳讲台!”
       “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你得有一桶水的能力。”李孝良深知这一点,要想“站稳讲台”,一定得有知识的堆积与支撑。2000年至2005年,李孝良花费五年时间在安徽农业大学进修硕士,2006年至2011年,他又花费五年时间在南京农业大学进修博士,“不学不行。”李孝良笑称,“只有自己精通了,教学生才会更有底气。”然而,有了底气还远远不够,如何将自己的所得最大程度地教给学生,使学生愿意听、能听懂,这也是摆在李孝良面前的一大难题,他告诉笔者,解决这一问题其实最主要的方法在于“活”,“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让‘死’的知识‘活’过来,实践是关键的桥梁。”笔者了解到,在日常实践中,李孝良往往只是为学生立个大纲与方向,具体落实都在学生,“不只要做,还得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做这个项目为了什么,这样一个项目到底对我们生产实践又有怎样的好处,这才是我们做科研的最终目的。”在李孝良看来,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科研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只有真正动手去实践了,才能真正理解书本中的知识。
       当问及李孝良与学生之间的相处之道时,他说,与其称他们为自己的学生,倒不如称他们为自己的朋友,“课上,我作为老师,传授学生知识,严肃课堂纪律;课下,他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寻求我的帮助,我们之间如朋友一般互相交流,这是我认为师生之间最好的相处模式。”李孝良告诉笔者,现在还有不少已经参与工作的学生向他询问工作、生活、学习方面的问题,他都悉心聆听,以“过来人”的身份积极帮助他们寻找解决方法。李孝良还向笔者分享了许多他与学生之间的故事,言语间尽显欣慰之色。
       闲暇之余,李孝良喜欢与家人一起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他眼里的风景却与别人大不相同。“就好比别人去看黄山,看到的是黄山的奇峰险峻,而我看到的是黄山这些石头是由什么矿物质组成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质地貌,我上课时该如何把我的所见所知传授给我的学生。”长期从事《地质地貌学》《土壤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让李孝良养成了时刻思考的习惯,他抚摸过甘肃丹霞地貌的红色砂岩,揉搓过内蒙古草原上湿润的土,撩拨过青海湖里清冽的湖水,李孝良经常告诉自己的学生:“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格外重要。”他将自己的见闻以知识的形式搬到课堂上,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加深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我只是达到了及格的水平,优秀的教师还有很多,我与他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当被问到被评为师德标兵的感想时,李孝良是这样回答笔者的。低调谦逊仿佛已经刻在他的骨子里,在渊博的学识背后,李孝良有着老一辈身上的质朴实在,言语中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蕴含着坚定的信念。谈到未来规划,李孝良表示要紧跟国家发展方向,继续开发资源利用技术,为国家作出贡献。
      “那您觉得您现在算得上真正站稳讲台了吗?”笔者追问,“不算。”李孝良坚定地答道,“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每节课于我而言都是新鲜的体验,学无止境,站稳讲台是我的毕生追求。”在安徽科技学院像李孝良这样的教师还有许多,他们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勤奋踏实的工作,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演绎着不平凡的伟大。

 学生记者:黄子怡 董书桓 薛宏伟 卢玉青
摄影记者:丁翊峰 赵善美


上一条:缘于坚守 所以精彩 下一条:恪尽职守 德才兼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