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报道
发布时间:2025-08-04 发布者:张立亮 点击:
智能制造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报道
报道一:宣纸千年韵,文化薪火传
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6月28日至7月1日,安徽科技学院“纸墨薪传”暑期实践团成员奔赴安徽省泾县开展以“宣纸千年韵,文化薪火传”为主题并围绕宣纸的历史传承、制作工艺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悠久历史文化等内容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探寻宣纸制作的传统工艺及其文化内涵,挖掘宣纸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
实践团一行首站来到中国宣纸文化园,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宣纸博物馆,深入了解了宣纸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从唐代“澄心堂纸”的诞生,到明清时期成为宫廷御用纸张,再到近代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宣纸承载着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记忆。
调研期间,团队成员走进传统宣纸作坊,近距离观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演示“捞纸”“晒纸”等关键工序。队员们还亲身体验了宣纸制作,在工匠的指导下完成了一张张手工宣纸,深刻体会到了“毫厘之差定厚薄”的工匠精神价值蕴意。紧接着,实践团对当地宣纸技艺传承人和相关企业人员进行了走访,就宣纸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展开了交流。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队深刻意识到,宣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积淀与艺术智慧,更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使之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替代的瑰宝。队员们不仅领略了传统工艺之美,更激发了大家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遗”的责任感。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让宣纸的故事历久弥新,让工匠精神不断传承,为非遗文化的保护注入更多青春力量!
报道二:“乡”约盛夏,“徽”映鱼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是辛弃疾笔下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徽州文化品牌—歙县瞻淇鱼灯。
为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7月1日,安徽科技学院“徽映乡野 青创传承”暑期实践团队赴黄山歙县瞻淇村开展了以鱼灯文化为主题的社会调研。
实践团首先来到了歙县瞻淇村敦睦堂。这座修建于清朝的祠堂,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静静地诉说着瞻淇鱼灯八百多年来的故事,每一处陈列、每一盏鱼灯,都像是在低语着往昔的岁月。一进门,便能看到一条条鱼灯傲然陈列在大厅中央,它体长约4米,高2米,宽1米,身形微胖,气势不凡。鱼身蒙着的棉布,绘满了精美绝伦的图案:祥云缭绕,寓意吉祥如意;荷花绽放,象征高洁美好;如意纹蜿蜒,饱含顺遂安康的祈愿。
离开瞻淇鱼灯祠堂后,团队成员在村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深入瞻淇村开展调研。在村中小巷,隐藏着许多传承鱼灯制作的家族手艺民间工坊。与非遗文化保护人汪文华洽谈得知:非遗文化保护人不仅要熟练掌握着鱼灯制作的精湛技艺,还要对鱼灯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从鱼灯骨架的选材,到鱼身纹理的设计,再到鱼灯面料的上色,每一步都是匠人的用心浇筑。在这里,实践团了解到关于瞻淇鱼灯的民间传说、传统习俗及现代传承发展情况:“在宋代宋理宗时,汪氏先人迁入瞻淇,瞻淇人丁兴旺,代代有官,瞻淇村的汪氏先人认为,瞻淇村水由东往西流,‘汪’字带三点水,有鱼则水肥,鱼灯利于子孙旺,由此演变出元宵节以鱼灯为主,鱼灯作为一个活力十足的文化IP,利用数字化网络平台,将鱼灯同世界连接起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鱼灯文化的独特魅力。”
夜幕降临,鱼灯的散发出的光亮融开了浓浓的月色,深巷中,数十盏鱼灯同时点亮,宛如繁星洒落人间。一场令人期待的鱼灯表演拉开了帷幕,团队成员举着鱼灯,在鼓乐声中同表演者悠然巡游,感受现场洋溢着浓郁的喜悦氛围。瞻淇鱼灯,这传承了八百多年的非遗文化,在这个夜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开拓了历史文化视野,感受到了瞻淇鱼灯文化的精神价值,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团队成员将利用本次实践契机,推动更多青年学生了解传承瞻淇鱼灯文化,努力通过网络自媒体提高瞻淇鱼灯的知名度,相信在众多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定能让这绚丽的鱼灯灯火生生不息,于指尖勾勒时绵延,在历史文化的光影中流转。
报道三:大手牵小手,共育青春花
大学生实践服务书写担当,小朋友学习知识放飞理想。7月15—25日,安徽科技学院“停泊童行港湾 大手牵小手”实践团聚焦“筑梦成长,爱心护航”主题前往芜湖市镜湖区香格里拉社区开展社会实践,精心组织开展了系列精彩活动,助力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实践团通过“梦想彩虹”讲座开启想象之门,引导青少年笑对生活,放飞理想,自信追梦;通过“写好中国字”书法课体验,让青少年在横竖撇捺间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魅力,磨练心性;通过开展“神话织梦·童话润心”兴趣班,借优秀经典故事滋养心灵,感受文学魅力;通过“绘色绘梦”绘画课,将艺术与非遗文化结合,让创意随色彩绽放,让童真和梦想随快乐飞扬……
这场实践,是大学生走出书本、触摸社会温度的成长课,更是暑期社区的孩子们收获陪伴、汲取知识的欢乐场。十天时光,实践团以知识为舟、关爱为帆,驻足充满爱的童行港湾,携手遨游青春的海洋。实践团将接续奋斗,以微光聚炬,为青少年成长护航,让每一颗孕育童心希望的种子,都能在相互陪伴中蓬勃生长。
(特约通讯员:张立亮 摄影:龙嘉琪 汪佳怡 姜雨 审核:张立亮 张程 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