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教学院(部):
为做好第十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备赛工作,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挖掘一批优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研究,决定启动2024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育对象
我校在校生或毕业4年以内的毕业生,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鼓励并支持跨学院(部门)组建团队,每个团队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成员,各赛道具体参赛要求参考第九届“互联网+”大赛文件执行(详见附件1)。本次培育项目面向全体师生,拟遴选30项重点培育。
二、项目来源
根据历届大赛要求,我校可参加的赛道为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及产业命题赛道,结合各赛道项目特点,重点培育项目来源如下:
1.近两届参加“互联网+”大赛获得省级银奖及以上的项目,且有新的技术突破或市场进展,具有较强培育潜力。
2.基于省级以上重大、重点科研转化及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基于我校教师与学生(含全日制本专科生、硕士)相关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具有一定市场应用前景或商业模式创新性较强的项目。
3.师生共创、校友自创或学生自创的具有较好市场运作的创业项目。项目团队成员包含在校生或4年以内毕业生。
4.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类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的痛点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类项目。
三、培育目标
1.项目创新性好。项目能够从产品创新、工艺流程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创新成果(专利、论文、软著、产品等)。
2.团队结构合理。团队由学生和指导教师构成,人员配置、专业结构、分工协作较为合理,成员相对稳定。
3.商业模式清晰。项目具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定位,有完整、创新、可行的商业模式,展现团队的商业思维。
4.社会价值高。项目能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对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民生福祉等方面有积极推动作用。
5.专创融合度高。项目能体现在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的成果,体现多学科交叉、专创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产教融合等模式在项目的产生与执行中的重要作用。
四、工作安排
1.宣传动员及项目征集(2023年10月)
各单位根据通知要求,积极宣传,深入挖掘科技含量高、应用前景好的师生和校友科技项目、师生共创项目等。鼓励优秀创新创业团队踊跃申报,由项目负责人填写报名信息表(附件2),并报送所在学院,各学院推荐项目数不少于10项。
2.申报项目集中培训(2023年10月-11月)
学校邀请专家开展互联网+大赛系列培训讲座,主要包括互联网+大赛概况、文件解析及选题、市场背景分析、产品与服务、商业模式、团队组建、项目计划书撰写等。
3.开展项目遴选(2023年12月)
培训结束后,项目负责人提交项目计划书PDF版,提交时间及方式另行通知,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项目评审,择优确定30项培育项目进行重点培育。
4.重点项目培育及辅导(2024年1月-2024年5月)
举办创新创业讲座、金奖项目参赛分享等活动,分阶段开展创业计划书撰写、商业模式设计、创业项目路演等专题培训,对重点项目进行基础性、全面性的辅导。
5.省赛国赛阶段(2024年6月-10月)
参赛项目进行个性化打磨、项目评估。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项目参加省赛,针对晋级项目开展拔高培育。
五、保障措施
1.对于遴选出的重点培育项目,学校根据项目类型及学科特点,给予一定经费专项支持。
2.学校将邀请校内外专家对重点培育项目进行专题辅导,重点培育项目指导教师可优先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培训。
3.优先推荐优秀项目参与各级、各部门举办的创新创业类大赛,可优先立项建设为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4.可优先申请入驻学校众创空间。
六、材料提交
各学院于2023年10月20日前,将汇总后的《第十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培育项目报名信息表》(附件2)电子版及PDF扫描件发送至邮箱1054237914@qq.com。
七、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学院要高度重视,配备专人负责学院的大赛推荐、组织和协调工作,制定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为在校生和毕业生参与竞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2.宣传动员,深挖项目。各学院要认真做好赛事的宣传动员,扩大赛事影响力,发掘优秀的创业项目,充分调动教师、在校生和毕业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3.校企协同,形成合力。各学院充分利用学科专业优势,对接优质企业资源,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纽带,师生共同参与,凝练出特色优质项目。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老师
电话:0550-6732806
邮箱:1054237914@qq.com
教务处 创新创业学院
2023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