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地和区域中心,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大湾村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大别山老区,这里孕育着红绿结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独特经验,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个典范和缩影。
8月11日,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红绿金寨县 美丽大湾村”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这片红旗下的热土,了解当地“红绿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赓续红色精神,助力乡村发展。
基层党建促发展,党群一心奔小康。
11日上午,实践团成员走入大湾村党群服务中心与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共话家常,共谈美丽大湾乡村发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考察,深情寄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如何实现老区的转变,何家枝讲到:“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基层党建是关键”。何家枝向实践成员谈及自己留任村干部的经历:自己曾经抱怨村干部工作难干,每天晚上都坚持看书,天天想着考出大山。从县里选派来大湾村挂职的第一书记余静找到她,请她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担起“领头羊”的重任。随后,大湾村实施了党建促脱贫“四联四帮”工程,树立党员的责任感,增强能人大户的帮带自觉性。
“脱贫户的产业发展情况,是不是再摸底一次?”即便是深夜,大湾村党总支微信群里总不缺操心的“夜猫子”。
何家枝告诉实践团成员:“以前人心不齐,现在有了党员主动带头,大家都能凝聚在一起,党总支带着做产业,大家也都愿意参与进来,好日子也就有了。”
2021年,大湾村党总支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今天的大湾村,蓝天白云映着苍翠山色,群山之中村口一块红标牌上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字——“永跟党走”。何家枝说,这是大湾火热的奥秘!
红绿融合绘新景,特色产业助振兴。
11日下午,实践团成员随何家枝来到金寨县干部学院大湾村现场教学点,在“追梦路上的大湾”见证大湾发展的历史巨变,在现场教学点观看了习近平总书记调研金寨的视频资料,听到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殷切嘱托,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对打赢红色老区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在教学点的参观中,实践团成员了解了金寨的“三个十万”:革命战争年代十万儿女为国捐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支持国家战略发展十万百姓集体搬迁,十万良田淹没水底,金寨不断传承的红色基因和奉献精神深深触动着实践团成员。
“‘三个十万’是金寨,是大湾积贫积弱的一大根源,农业生产不行,没有产业支撑,这里是特困地区,是最贫困的山村。”何家枝对着展示墙介绍到。
“大湾如今的美丽巨变,乡村产业蓬勃发展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我们找对了路子。”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考察调研,与大湾村民共商脱贫攻坚大计,指示要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给大湾村干部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大湾村党群一体,群策群力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大湾的发展离不开最开始的“一抹绿”,在何家枝的带领下实践团一同参观了大湾村的山上绿色标准茶园,茶产业是大湾村因地制宜发展的重要特色产业。实践团成员调研了解了大湾对1000亩老茶园的改造提升,在新建标准化茶叶基地1000亩,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提供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炒制加工等就业岗位,实现群众户均年增收1000元。走出了绿色茶产的致富新路子。

先富带后富,做实产业、联农带农,是大湾村玉木耳基地负责人朱先富一直以来的不懈追求。走下茶园,实践团来到了山脚下的大湾村玉木耳基地调研了解大湾乡村产业发展情况。朱先富的基地采取“龙头+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辐射带动群众就业,做出了大湾产业兴农的典范。
12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沿着总书记的大湾足迹走进大湾村中,参观了陈泽申老宅。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曾在这里与村民围坐一起亲切交谈,如今,这里保留着当时的场景布局,墙上挂着当初座谈的照片,但陈泽申老人已随着脱贫攻坚告别了破旧老宅,搬进了新建小楼,还有了固定的岗位和收入,早已摆脱了贫困。

时代赋予乡村新的使命,实践团来到村中的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的旧址,这里如今已被改造成农耕文化博物馆和红色民宿,昔日的革命圣地摇身一变,变成了脱贫攻坚的“金钥匙”。这里也成了大湾“家中迎客”,一户一民宿,家家有产业的代表。
在大湾农民大舞台实践团与当地村民亲切交谈,“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这几年村干部帮我们找出路,给我们鼓劲,我们家才能过上如今的好日子。”“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提及大湾的变化,村民们有说不完的话。

近年来,大湾村荣获“中国特色村”“全国乡村旅游重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一个个闪光的金色名片,展现了老区人民幸福生活和亮丽风采。
红色金寨深处走,革命基因心中留。
12日下午,实践团成员一行来到金寨县红军广场,在历史与红色的交汇点,见证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不朽精神。
拾级而上,实践团成员步行穿过红军广场,革命烈士纪念塔耸立半山上,实践团在“燎原星火”四个大字下静默肃立,在纪念塔下重温入党誓词,向伟大的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步入革命烈士纪念堂,实践团成员在革命历史纪录片中聆听壮烈的烽火史诗,在一件件历史物件、一张张历史照片倾听着一段段感人的历史故事。28年红旗不倒,2次革命武装起义,12支红军队伍,10万英雄儿女,59位开国将军……一个个历史数字触动着实践团成员,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不仅看到了金寨人民为革命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更深刻感受到中国革命事业的艰辛与伟大。

纪念馆后山的红军烈士墓园,埋葬着近200位已故老红军。墓碑林立,松柏翠绿,实践团成员沿步道祭奠。驻足瞻仰,一块块墓碑,展示着波澜壮阔的英雄岁月,一段段文字,记录着南征北战的光辉历史,一个个故事,见证了戎马倥偬的烽火岁月,给实践团成员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
红色江山红色路,青春力量青春行。在结束金寨一行的实践后,实践团队队长王家喜在实践总结报告的末尾写道:“短暂的金寨之行,让我看到了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从红绿大湾的美丽图景到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的革命历史,这片红旗下的热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定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精神,在广阔乡村天地贡献青年力量。”(特约通讯员:王明浩 摄影:王家喜 审核: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