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安徽科技学院委员会2024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团中央十九大和团省委十五大工作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团,聚焦主责主业,服务中心大局,紧扣上级团组织和学校党政中心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想政治引领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结带领全校广大团员青年为学校建设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一、学习新思想,引领青年奋力建功新时代
1、持续深化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对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系列活动,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入脑入心入行,实现“四进四信”活动全覆盖。
2、持续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巩固拓展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成果,引导团员和青年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掌握这一科学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创新赋能“三会两制一课”,坚持组织化学习基本方式,团支部全年至少开展6次专题学习,年底召开1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发挥团支部书记、委员模范带头作用,以研讨辨析、座谈交流、朋辈宣讲等形式,积极带动同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
3、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重大时间节点,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举办校院两级五四特别主题团日活动、“青春思政课”。深化榜样教育,健全共青团荣誉评价体系,做好“向上向善好青年”“十佳大学生”“大学生自强之星”“两红两优”“活力社团”“活力团支部”等推选工作,加强团员青年典型的选树宣传力度,召开“五四”表彰大会。
4、全面强化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广泛参与“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学习。持续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暨第九期团校,推动校院两级青马工程开班培养全覆盖,打造“青马学员说”等教育载体。举办“与信仰对话”专场报告、“习言习语”诵读会等学习教育活动。带领青年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丰富内涵和实践力量,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
二、紧跟新形势,聚焦改革攻坚激发新活力
5、深化共青团改革。贯彻执行《安徽科技学院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牢牢把准政治方向,推动共青团重点改革任务走深走实。
6、深化学生会组织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科技学院推动学生会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指导推动学生会建设的相关要求,强化工作协同配合,支持和引导学生会更好地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规范召开第十七次学生代表大会暨第四次研究生代表大会。
7、推进学生社团规范管理。贯彻落实《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我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切实发挥业务指导单位和指导教师作用,支持学生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探索社团管理新平台建设。
8、严格落实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意识形态工作有关规章制度,切实维护青年领域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切实加强对团属新媒体平台的监督管理。探索校园舆情应对与应急响应机制。
三、明确新任务,强化文化育人展现新作为
9、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充分发挥学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功能作用,深化基地建设,增强学生美育教育,开展特色传习活动和文化演出活动,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尊崇文化,扩大学校文化影响力。
10、持续浓厚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以“书香工程”为主线,开展校园读书创作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浓厚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青年学生审美情趣,坚定文化自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引进不同类别艺术形式进校展演。结合不同时间节点打造精品文化品牌活动。
11、深入推进体育文化建设。鼓励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注重传统体育的创新引入,倡导进取精神、健康理念,塑造青年学生阳光形象,积极打造我校体育文化品牌,精心组织“三大两小”各类学生体育赛事。
四、探索新举措,增强实践育人务求新成效
12、全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进一步完善服务青年就业工作体系,整合校内外团学资源,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联络周边地市青企协、青联,探索服务青年创业就业新模式,为在校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宣讲、就业帮扶、岗位对接等服务,切实为青年办实事,办好事。
13、着力提升第二课堂成绩单育人成效。深入挖掘第二课堂育人价值,系统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实效,逐步健全完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建设完善学时认定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14、努力提升服务青年科技创新水平。加强KAB创业教育基地各项建设,充实企业家和博士导师团。举办创业大讲堂,动态保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库项目,拓展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范围。探索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浓厚青年创业氛围,增强创业实践能力。扩大“挑战杯” “青苗杯”等科创赛事的影响力和参与面。
15、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党委领导下,发挥实践育人优势,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统筹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重点团队,组建招生宣传、地方特色等各类专项社会实践团队,发挥学校传统学科专业优势,引领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
16、常态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建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机制,提升志愿服务层次和水平,完善志愿服务认证。根据各学院、新型团支部、公益型社团特色,建好用好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推进西部计划、社区实践计划等重点项目。
五、适应新要求,深挖组织潜力助力新成长
17、切实增强“三全”育人功能。探索团组织“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不断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持续深化“一改两为”,提升服务青年成长发展实效,在育人的高度、力度、效度上下功夫,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18、维护学生青年权益。发挥团学组织优势,切实维护青年学生权益,持续开展“我与院长面对面”活动,打造权益维护品牌。加强对团学组织权益维护部门和学生伙食民主管理委员会指导,切实为青年学生解难题、办实事。
19、推进青年媒体建设。注重新媒体运用,创造性开展工作,统筹全校共青团工作领域新媒体运用,紧扣青年特点,加强高质量文化供给,讲好共青团服务青年发展故事。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加强内容审核把关和舆情管控。
20、加强勤工助学指导工作。严格拟定岗位与职数,严格选拔和考核程序,保障勤工助学学生权益,优绩优偿。
六、贯彻新理念,规范组织建设促进新发展
21、打造学校特色文化项目。助力“更名大学”攻坚,助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攻坚行动,提升共青团大局贡献度。策划学生系列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氛围。围绕助力乡村振兴、小岗村历史打造特色文化舞台剧,用艺术形式开展情景化教学,把思想引领落到实处,创新“艺术+思政”文化育人模式,打造生动的“青春思政课”系列文艺作品。
22、坚持全面从严治团。严格落实《关于开展进一步深化全面从严治团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共青团和团干部要求开展对标检视和整改提升,深入推进团的作风建设,严格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执行。落实校院两级团的领导班子履行全面从严治团的主体责任。
23、从严加强团组织建设。落实团委全委会、常委会建设各项要求。严格政治理论学习、组织生活、对标定级等规范举措,加强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持续扩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等领域团组织覆盖。
24、从严加强团干部队伍管理。规范落实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制度,推荐各级团干部积极参加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举办学校团干部教育培训班。推动各级团干部与青年建立经常性直接联系。
25、从严加强团员队伍管理。认真落实“两个一般、两个主要”制度安排,把“推优”作为一项经常性重要工作。严格入团程序,把握入团政治标准,严肃团内组织生活,持续抓好入团前教育和入团后的经常性教育,规范开展入(离)团仪式教育,发挥团员模范作用。
26、规范团组织关系转接。用好“智慧团建”系统,切实做好“学社衔接”、“升学衔接”、“党团衔接”工作,2023年毕业生团员组织关系“学社衔接”率、“升学衔接”率均不低于80%。做好推优入党等“党团衔接”和青年教工团员服务工作。
27、完成学校和上级团组织交办的其他工作。
共青团安徽科技学院委员会
2024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