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章强教授出生于1934年9月,浙江嵊县人。1979年7月,钱章强来到我校(原安徽农学院凤阳分院)工作。他长期从事作物育种学的教学和高粱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在中国首次利用高粱与苏丹草的杂种优势开展饲草品种选育研究,主持选育的“同杂2号”高粱品种曾是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种之一,1979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主持的“3197R等高粱恢复系的转育”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主持选育的“皖草2号”高粱-苏丹草杂交种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被作为农业部国家草型高粱品种区域试验唯一对照品种。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被中国草学会授予“从事草业工作四十年纪念”荣誉奖牌。
以下是钱章强教授自述:
列车在欢送人群声中驰离了塞北煤城——大同,沿着古老的外长城奔向远方。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深知,这一离去是很难再回到我工作、生活了18年之久的大同了。在大同,我奠定了事业的基础,我主持选育的同杂2号(晋杂2号)高粱已洒向松花江畔、黄土高坡和河套平原……从而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状。
1979年7月,我来到安徽农学院凤阳分院,终于又走上了阔别18年的高等学府讲台,面对着未来的又一代农学家、育种家们,我开始讲:“种,是农业生产的内因,一切良好的栽培技术管理措施,都是通过种在发挥作用,没有优良品种就不可能实现高产、稳产、优质的目的。…… ”
学校初创,条件艰苦,师资不足。那些经过奋斗好不容易步入高等学府的年轻人来到我们这种学校,往往既感到幸运,又感到不满。他们自然地会想到,在这样的条件下能不能把自己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呢?系总支给了我一个特殊的任务,要我在每一学年开始对新同学作一次报告,讲讲自己是怎样在逆境中奋斗,又是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创业的?让同学们热爱自己的专业,并树立起坚强的事业心。每当我讲起这些,心情总显得非常激动。
1955年我大学毕业,满腔热忱地告别母校,告别师长,离开了养育了我的江南鱼米之乡,进了娘子关,到山西担任农业院校的教师。由于我勤奋工作,曾几次受到领导和同学的赞扬。1961年因政治原因不适合再担任教师而调到了大同市良种繁殖场。但我为人民做贡献的愿望始终不变,选育良种的事业心始终不变。我接连10年奔赴海南,10年中我进行了25个世代的高粱育种工作,父亲去世,妻子分娩,我都远在天涯海角而顾不上回家。终于我盼来了科学的春天。同杂2号高粱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我研究的杂交高粱亲本组配规律获得了山西省1978年科研成果奖励大会三等奖。谁能说在简陋的条件下就不能为祖国创造业绩呢?
言教不如身教,我在同学中成立了高粱科研小组,把他们吸引到自己周围,并针对安徽高粱面积小而分散和高等学校更有利于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我把科研的重点放在了育种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根据西尔斯的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基因理论,我设计了不育系转育同型恢复系的方案,并将3197A等6个不育系转育成了恢复系,还完成了保持材料在转育不育系的同时转育恢复系和恢复系转育不育系的设计,这一论文经同行专家推荐在国际高粱学术讨论会上宣读,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委首次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象我们这样一所地处偏僻小县的高等学校竟然能跻身于全国获奖的85所高等学校(指主持单位)之列,无疑是令人兴奋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但我高兴地看到,新一代的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工作者正在成长,他们有的已作为访问学者出国学习先进的育种科学;有的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在科研单位从事作物育种工作;而更多的是在良种繁育和种子经营岗位上辛勤地劳动着。希望这些年轻人珍惜时光,让良种之花永远在祖国的大地上盛开。
(审核:胡文靖 编辑: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