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水稻种质创新与应用基因组学创新团队在中科院一区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日期:2025年11月04日】 【单位:农学院】 【作者:刘盛钦】

11月4日,Field Crops Research杂志(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在线发表了我校安徽省教育厅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水稻种质创新与应用基因组学创新团队”题为“Integrated analysis of laboratory and field experiments to screen rice germplasm for submergence tolerance across various growth stag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构建了覆盖萌发–幼苗–分蘖期的多阶段耐淹综合评价体系,并筛选出四份在不同阶段均表现优良的耐淹水稻种质。

该研究以189份籼稻与粳稻种质为研究材料,系统开展了覆盖萌发期、幼苗期与分蘖期的多阶段淹水实验,全面评估水稻在不同生育时期的耐淹能力。在萌发期,研究团队通过发芽率、成苗率、胚芽鞘长度和幼苗高度四个核心指标进行快速筛选,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与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分,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客观且稳定。在土壤介质淹水实验中,除了继续采用胚芽鞘长度和幼苗高度作为关键评价指标外,研究还将幼苗的形态变化纳入分析,更加接近实际田间表现。进入幼苗及分蘖期,设计了间歇性和完全淹水两种胁迫处理,综合考察了株高、分蘖数、绿叶数、叶绿素含量、POD与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与农艺指标,从多个维度揭示水稻的耐淹机制。最终,该研究成功筛选出四份在不同生长阶段和多种淹水情境下均表现出色的优良耐淹材料。这些材料在持续、间歇及完全淹水条件下都能保持较高的存活率与较强的生理活性,展现出显著的多阶段耐淹稳定性。

此次研究筛选出的四份优良耐淹水稻材料,兼具遗传多样性与多阶段稳定性,不仅为深入解析水稻应对淹水胁迫的生理与分子机制提供了材料基础,也为未来的耐淹育种与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种质资源。同时,研究团队构建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耐淹综合评价体系,覆盖水稻从萌发期、幼苗期到分蘖期的重要生长阶段,模拟了多种淹水情境,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研究中“单阶段鉴定、适用性不足”的局限性,提供了一套较精准的耐淹评价流程。

安徽科技学院2022级农艺与种业研究生刘盛钦为论文第一作者,团队带头人二级教授黄先忠、青年讲师冯婷婷为论文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Edwin Afriyie Owusu(艾迪)、吕亮亮、孙张论,团队成员艾昊、段素梅、李瑞宁、徐大超、张梦珠等教师,安徽信福乡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周爱峰、王伟高级农艺师等参与了论文研究。研究得到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教育厅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安徽科技学院作物学校级高峰学科等项目资助。(特约通讯员:薛晶晶 审核:李文阳 唐仁生 胡文靖 编辑:李锦)

【浏览:

关闭

  • 微博
  • 微信
  • 媒体
  • 视频

皖公网安备 34112602000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