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

报道一:畅游非遗名址,弘扬历史文化


为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文化自信,自7月10日起,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星火燎原——红色文化之旅”团队在孙玉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为期三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凤阳县文化馆是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基地,馆内展有各级各类非遗传统项目与宝贵文物。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们认真了解文化习俗,用心学习传统技艺,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团队成员们积极参与展馆文化活动的策划和推广工作,协助组织方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在众多非遗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凤阳花鼓和民歌。花鼓是凤阳县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了舞蹈、音乐和戏剧等元素,展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团队以调研的方式深入了解凤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和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情况,通过采访当地文化传承人、艺术家或相关专家,了解他们的经验和故事,并借助各类平台,积极推广传播,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本次活动还邀请到著名的花鼓演艺团队,为参观团队带来精彩的演出,成员们近距离欣赏花鼓演奏的精湛技艺,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被誉为“民族记忆的背影”。

本次实践活动的开展,团队希望能够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非遗项目是历史传承与创新的珍贵财富,对于我们今天守望民族精神家园、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撰稿人:曹雪琴 孙玉楼 特约通讯员:王传林 摄影:程信自 审核:彭丽萍)


报道: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小岗精神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与长效化,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地小队”团队在指导老师张迪的带领下,自7月13日起,在凤阳县小岗村开展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开展当天,实践团队抵达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进行参观,团队成员们看着馆中展示的沈浩同志遗物,其忙碌在小岗村中的身影浮现在眼前,成员们领悟到了沈浩同志任劳任怨、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成员们浏览沈浩同志日记发现,文中经常提到小岗村的发展问题,足以看出沈浩同志一心为民,团队成员由衷感到敬佩。随后,团队成员抵达了大包干纪念馆,由讲解员带领团队成员参观。进入大包干纪念馆后,团队成员首先看到的是“生死契约”,在这里团队成员感受到了先辈们当时实行“大包干”的勇气与决心。队员依次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的六个展区,展馆内保存了大量关于“大包干”的资料以及当时大包干农民用过的部分农具实物,众多展柜展现了小岗村的发展历程,也让团队成员认识到了当时小岗村发展的艰难。在参观过程中,张迪老师感慨良久,她告诉团队成员们要坚定敢为人先、敢想敢做的道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学习、弘扬和贯彻大包干精神。活动的最后,团队成员将实践过程中收集的材料整理制作成红色图册,并将手绘图册分发给了当地儿童,希望借此将红色精神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互帮互助,团结合作,亲身感受小岗村的大包干精神与沈浩同志精神,深刻领悟了小岗精神,也被小岗村的发展历程所震撼。希望此次难忘之旅能够点燃成员们心中的红色革命之火,激励成员们用最好的青春姿态去建设祖国。(撰稿人:孟琳 张迪 特约通讯员:王传林 摄影:赖静荣 审核:彭丽萍)


报道:“传承红色基因,争当青年先锋”


为学习红色革命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自7月6日起,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展望未来”团队在陈俊明老师的指导下,前往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开展为期三天的爱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大包干纪念馆新展馆总建筑面积达5500平方米,馆内分为“溯源、抉择、贡献、巨变、展望、关爱”六个部分。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便是记载珍贵影像的屏幕,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到发展的全过程。随后,团队成员们望见在木碑上撰有小岗村的“三农”工作,成员们积极讨论指出:“统分结合这种经营方式是中国农民的杰出创造,它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生命力”,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最后,团队成员们为参观人员对馆内文物、历史事件进行解读:18位“大包干”领导人以“托孤”的勇气立下生死状,悄然“分田到户”,创造了大丰收的佳话。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与精神洗礼,小岗村村民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不怕困难的攻坚精神,顽强拼搏的实干精神成为当代中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撰稿人:戚开创 陈俊明 特约通讯员:王传林 摄影:戚开创 审核:彭丽萍 )


报道:建设从基层做起,发展到乡间里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自7月6日起,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岗好遇见你”乡村成就观察队,在指导老师邓艳萍的组织下,前往凤阳县小岗村开展为期两日的参观观察和走访调研。

本次活动,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作为出发起点。实践团队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并从村名口中了解了当年“大包干”的先驱事迹。一路上,实践团队遇到了很多辛勤劳动的工作者们,有在田野的农民、路上的环卫工人、店铺里的老板、以及路旁的绿化工人。实践团队成员与他们交谈时了解到,改革开放不仅彻底改变了大家的生活环境,也让日子越过越方便,越来越精彩,并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和口述的方式,了解了现在的发展实况,小岗村的特色改革举措也具有先锋模范作用,调研内容也以此展开。观察队成员在问到便利店老板改革开放有什么好处时,他笑着说“没有改革还真没有现在的好日子,” 正是改革让花鼓小村变成了致富大镇。

人生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乡村的月光。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要用青春的脚步丈量“乡村风情”,用青春的笔触传递“乡村声音”,用青春的朝气激发“乡村活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青春力量。(撰稿人:许寒 邓艳萍 摄影:丁婕 耿俊慧 特约通讯员:王传林 审核:彭丽萍 )


报道:重温发展成就,赓续小岗精神


为响应学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棠湖里路”团队在指导老师张迪的组织带领下,于7月8日在凤阳县小岗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重温发展成就,赓续小岗精神”实践活动。

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指导老师张迪组织团队成员于7月8日上午召开了动员会并强调要把握好教育实践活动的契机,感受小岗村的变化和发展,在活动中不怕吃苦,乐于奉献,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能力。到达小岗村后,团队成员参观了村民住房建设,拜访了大包干先驱者,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了日益丰富的农产品类型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随后,团队成员来到“大包干”十八位带头人之一严金昌前辈的家里,听严老讲述了他们当年十八位农民按下红手印时的场景,改革开放四十五年来小岗村的变化以及小岗村未来的发展规划。

接下来的两天,团队成员参观了农地农机生产管理中心,看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农用机器,不禁感叹近年来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为百姓带来的便利,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随后,队长带领队员们来到小岗村广场前,面对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紧握拳头,庄严宣誓,重温入团誓词。在烈士陵园,团队成员们向革命烈士敬献鲜花,列队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默哀三分钟,回顾血泪历史,铭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本次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明白了小岗村的成功离不开朴素勤劳的农民、无私奉献的干部以及敢想敢做的创新思想,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撰稿人:唐宇 张迪 特约通讯员:王传林 摄影:卢进进 审核:彭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