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带领学生暑期深入乡村调研乡风文明建设
【日期:2025年08月11日】 【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李静 侯保龙】

为深入了解我省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创建特别是移风易俗工作,2025年8月4-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侯保龙带领资源与环境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六安市裕安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8月5日上午。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新安镇李庙村,重点调研“白事三不”实践模式。我们参观了李庙村党群服务中心、新风堂、老年食堂等,与村党支部书记和部分村民进行了座谈。了解到该村党支部积极利用当地村贤资源,组建红白理事会,坚持三十多年“不收礼金、不摆排场、不扰邻里”的良好传统,在村庄之间横向联合,带动示范。村党支部还设置了“积分超市”,村民参与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矛盾纠纷调解和志愿服务等乡村治理活动,均可获得积分进行兑换物品,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识。这些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移风易俗理念在基层的扎实落地。

为践行移风易俗,引导村民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在李庙村,学生开展了一场以“婚丧嫁娶,移风易俗”的主题宣讲会。在互动环节中,村民们踊跃发言,积极填写调查问卷,分享自己对当地婚丧习俗的感受,团队成员耐心回应,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文明理念,得到村民们的广泛认同。

8月6日,团队成员冒着酷暑来到作为六安市新风堂市级示范点——江家店镇林寨村,重点调研了“新风堂”模式的运营机制。

林寨村以“新风堂”为载体,通过标准化建设、制度化管理、文化浸润等多维度举措,推动乡村婚俗改革。村民从“讲排场”转向“重情谊”,草坪婚礼、集体婚礼等新形式受到年轻人欢迎,乡风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现在,裕安区正总结试点经验,将“新风堂”模式推广至更多行政村,打造“移风易俗宣传阵地+乡村振兴加油站”的复合平台。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调查研究应用在实践育人中。此次调研实践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将课堂所学与乡村实际相结合,提升了社会实践能力,更以青年力量推动了移风易俗理念在基层落地。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勇担当、作贡献,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特约通讯员:王继涛 摄影:李静 审核:张德化 杨仕勇 编辑:于宏亮)

【浏览:

关闭

  • 微博
  • 微信
  • 媒体
  • 视频

皖公网安备 34112602000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