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在加强学科建设、优化社会服务中践行“两学一做”
【日期:2017年05月27日】 【单位:农学院】 【作者:张轶辉】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重在知行合一。为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效果落在实处,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科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旨在切实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在实践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扩大植物保护学科在我省的影响力。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半翅目飞虱科灰飞虱属,在我国发生和分布较广,南自海南岛,北至黑龙江,东自台湾省和东部沿海各地,西至新疆均有发生,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发生较多。由于寄主是各种草坪禾草及水稻、麦类、玉米、稗草等禾本科植物,所以对农业危害很大。5月下旬,是安徽省灰飞虱发生的高峰期,而水稻条纹叶枯病(RSV)和黑条矮缩病(RBSDV)以及玉米粗缩病(MRDV)均由灰飞虱传毒,所以,灰飞虱带毒率是水稻、玉米病毒病发生趋势的重要预报依据。

继2016年承担省植物保护总站灰飞虱带毒率测定工作以来,今年,省级植物保护特色专业和校级植物保护重点学科负责人,农学院作物栽培与植物保护教研室教工党支部书记毕亚玲再次承担了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的灰飞虱带毒率测定工作,因灰飞虱发生时期和预报发布的时效性,此项工作量大,要求时间紧,任务重,连续两年,毕亚玲带领她的学生们均在样品送到的最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采至安徽省各县市植保站的近千个灰飞虱样品的检测,深受省植保总站的赞誉。

5月22-23日,省植保总站测报科夏风科长一行再次来到农学院植物保护实验室看望正在进行灰飞虱带毒率检测工作的学生,并就下一步草坪病虫害的发生与调查方面的合作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交流。

参加灰飞虱带毒率检测工作的学生也纷纷表示通过此项工作的进行,进一步夯实了植保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特约通讯员:张轶辉)

【浏览:

关闭

  • 微博
  • 微信
  • 媒体
  • 视频

皖公网安备 34112602000142号